过往的学员群体中,我们观察到以下典型的“新手咨询师”:
看了很多书、听了很多课,却没有时间进行实操练习
市面上培训/课程鱼龙混杂,到处瞎找浪费时间,最后还不合适
找朋辈小组交流讨论,但经验相似且反馈慢,逐渐失去学习动力
汤海鹏老师作为从业多年的精神科医师、也是见证无数同行成长的资深咨询师,跟大家分享:
如何做好“突破转行初期的经济与心理压力”的准备、以及“通过实践高效学习理论”的路径,让自己进入成长快车道。
无论你是初学者、还是在成长中感到困惑的从业者,跟随本文的思路,你将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以下逐字稿节选自汤海鹏老师在咨询师之家APP的公开课《如何降低精神分析的学习难度》
摆脱"瓶颈期"
关键是理清自己的驱动力
转行成为心理咨询师的道路并非坦途。
许多人在初期会遭遇瓶颈期——这不仅是技能积累的停滞,更是经济压力与家庭支持缺失的双重考验。
当学习投入远超收入回报时,如何维持内心的动力?
关键在于理清自己的驱动力:是逃避原行业的挫折,还是真正渴望在心理领域深耕?
若仅凭短期培训证书便贸然转行,缺乏专业沉淀,个案难以持续,收入自然无从谈起。
建议在转行初期同步进行个人体验,通过半年至一年的自我探索,明确内在驱动力,才能在瓶颈期中稳住步伐。
理清驱动力是突破瓶颈期的关键,但要真正跨越瓶颈,还需要找到高效的学习路径。
学习效率提升
实践先行,理论跟进
精神分析体系的庞杂常让人望而却步,汤老师指出,新手的精分学习,不必从头啃完弗洛伊德全集。
最有效的路径是——实践先行,理论跟进:
个人体验通过20-30次个人体验梳理内在冲突,建立对自我防御机制的基本认知。
实践性课程选择带有实操环节的培训(如精分长程培训班),在督导指导下处理教学个案。
此时遇到的临床现象(如迟到、沉默)将成为理论学习的切入点——当督导指出"投射性认同"时,查阅相关概念理解意思,而非死记硬背理论体系。
第三步:
反向构建体系以临床现象为树根,逐步向上生长理论枝干。
例如从投射认同延展至克莱因理论,再关联至自体心理学,最终形成内化于心的知识网络。
这种"由下至上"的构建方式,比传统"由上至下"灌输更高效、更持久。
跟着汤海鹏团队来学习
500学时证书
50次团督+30次个督
30次个案练习+130学时个案观摩
从0-1,让你“稳”住咨询位
⬇️点击图片,添加顾问⬇️
①专属1V1学习路径规划
②精神分析长程培训课程表
③精分学习入门书单
但即便掌握了正确的学习路径,新手咨询师仍可能因一些常见误区而 陷入困境。 汤老师也结合亲身经历,举例了新手学习精神分析时需要警惕的“雷区”。
新手学习精分常见“雷区”
1、理论过载症:
跟不同老师学习碎片化理论却缺乏实践,会导致知识体系散乱。
建议专注一个流派,待临床积累到一定程度再横向扩展。
2、防御性学习:
过度依赖理论术语可能成为新的防御机制,阻碍与来访者的共情联结。
初学者应聚焦现象本身,而非执着于概念正统性。
3、实践启动障碍:
认为必须完成全部理论学习才能接诊,实则不然。
在督导陪伴下,初学者的积极态度本身即具有治疗性,督导可修正技术性错误,避免实质性伤害。
跟着汤海鹏团队来学习
500学时证书
50次团督+30次个督
30次个案练习+130学时个案观摩
逐步提升能力
为来访者提供更有效的支持
⬇️点击图片,添加顾问⬇️
①专属1V1学习路径规划
②精神分析长程培训课程表
③精分学习入门书单
④课程早鸟价优惠券
这些“雷区”的根源,可能源于新手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以及对学习路径的误解。
那么,如何真正跨越这些障碍,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无缝衔接?
对于新手如何跨越理论到实践的鸿沟,汤老师说——
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初学者的真诚态度与督导的校正功能,足以保障基础治疗质量。
关键在于将每次临床困难视为理论学习的触发点,形成"实践-学习-再实践"的闭合回路。
那么在学习路径上,新手如何搭建起个人理论体系?
汤老师的建议是,以临床现象为起点,构建"神经症性-关系性-精神病性"三维框架。
例如,来访者迟到可分别从防御机制(神经症性)、移情再现(关系性)、或原始防御(精神病性)角度解读。
每次咨询结束后,记录现象-解释-干预的逻辑链条,半年后你将拥有属于自己的理论地图。
精神分析的学习不是记忆理论的竞赛,而是持续重构内在认知的过程。
正如咨询师需要帮助来访者打破僵化防御,学习者也需突破对"完美理论体系"的幻想。
在实践中,理论将成为你随手可及的工具,而非压在心头的负担。
当你能用日常语言解释临床现象,并在督导中不断校准自己的解释路径,那一刻,你已真正成为咨询领域的手艺人。
跟着汤海鹏团队来学习
500学时证书
50次团督+30次个督
30次个案练习+130学时个案观摩
构建起专属于你的知识体系
成为精分“手艺人”
⬇️点击图片,添加顾问⬇️
①专属1V1学习路径规划
②精神分析长程培训课程表
③精分学习入门书单
④课程早鸟价优惠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