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的到来,我们专注于分享物业管理领域的专业知识与最新动态。如果您对物业服务质量,物业管理制度、行业法规等话题感兴趣,欢迎您关注我。在这里,我们将一起探索和学习,共同推动物业管理行业的健康发展。期待您的加入!

在上海闵行区银康苑小区住了7年的张阿姨最近发现,楼道墙面变干净了,路灯更亮了,物业保安巡逻的次数也多了起来。这些变化,源于一场全小区83.9%业主投票支持的物业费调价行动。从每平方米1.3元涨到1.8元,看似只是数字的变化,背后却是一场党建引领、多方协作的社区治理实践。这个曾经因物业费低廉导致服务质量下滑的动迁安置小区,究竟如何实现居民从"不买账"到"主动支持"的转变?它的经验又能给全国同类社区带来哪些启发?


01

一场迟来的"价格调整"

银康苑小区是典型的动迁安置房社区,2016年交付时,1768户居民带着对新生活的期待搬入新家。按照当时的物价水平,每平方米1.3元的物业费足够维持基础服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保洁、安保、设备维护等成本逐年攀升,物业公司逐渐陷入"入不敷出"的境地。


"前两年开始,楼道灯坏了要等好几天才修,绿化带杂草长得比花还高。"居民李先生说,大家虽然对服务不满意,但一提到涨物业费就集体摇头。这种僵局在2023年被打破——通过专业评估、横向对比和三轮入户沟通,小区最终以83.93%的高同意率通过调价方案。这场看似普通的费用调整,实际上是一场社区治理能力的综合考验。


02

解开死结的四把钥匙


1. 用数据说话,让居民算清"明白账"


调价最难的是打破"信息差"。很多居民觉得"1块3都服务不好,涨价就能变好?"为此,居委会引入第三方机构出具专业报告:按当前物价,维持基础服务需要2.4元/平方米。这个数字让所有人都吃了一惊。

但社区没有直接采用评估价,而是制作了周边12个小区的物业费对比表。"隔壁商品房3.2元,旁边动迁房小区也涨到了1.8元。"业委会主任王大姐举着表格挨家解释:"咱们不追求高档服务,但至少要保障路灯常亮、电梯安全。"用市场行情代替空谈道理,用邻居案例代替抽象说教,数据成了打破质疑的"破冰锤"。

2. 党组织牵头,构建"信任共同体"


动迁小区居民普遍存在"多套房"现象,很多人常年不住在小区。如何确保沟通到位?居民区党支部组建了"党员+楼组长+志愿者"的30人突击队。他们白天核对房屋信息,晚上带着《调价问答手册》上门。

"有个业主在市区上班,我们跑了三趟才见到人。"党员志愿者小陈说,"最后一次在他公司楼下等了两个小时,就为当面讲清楚调价后新增的服务项目。"这种"磨破嘴、跑断腿"的笨办法,反而让居民感受到诚意。当物业服务不再是冰冷的交易,而是家门口的"熟人承诺",很多人的态度开始松动。

3. 服务承诺书:把饼画在合同里


最打动居民的,是一份盖着公章的《服务质量提升清单》。物业公司白纸黑字写明:新增2名专职保安,每日巡逻从3次增至5次;每季度清洗一次外立面;一年内完成所有楼道墙面粉刷......这些具体到数字的承诺,把抽象的价格调整转化成了看得见的服务升级。

"以前总说涨价后服务会变好,这次人家把整改时间表都列出来了。"住户刘女士指着公告栏里的进度图说,"现在每周都能看到哪里换了新灯,哪片绿化补种了,钱花得明明白白。"

4. 业委会的"硬核担当"


在调价过程中,由退休教师、企业主管组成的业委会展现出超强执行力。他们主动开放个人手机作为24小时咨询热线,把办公室变成"临时议事厅"。业委会副主任老赵甚至把自家客厅改成接待室,"十一"长假期间接待了40多户居民。

"有户人家觉得涨幅太高,老赵就拿着近五年的水电费单子,一笔笔算成本变化。"社区书记回忆说,"三个小时沟通后,那家人不仅签字同意,还成了楼栋里的义务宣传员。"这种把公家事当自家事办的劲头,让冷冰冰的调价方案有了人情温度。

03

动迁小区的治理启示录


银康苑的实践打破了一个认知误区:动迁居民不是不愿花钱,而是需要花得放心。这次调价成功的底层逻辑,在于构建了"专业支撑+情感联结+契约精神"的治理三角:

1.专业支撑:第三方评估消除价格争议,横向对比找到最大公约数;

2.情感联结:党员带头打破沟通壁垒,熟人网络建立信任纽带;

3.契约精神:用法律文书固化服务承诺,用进度公示构建监督闭环。

这种模式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没有依赖行政命令或道德绑架,而是通过建立透明化、契约化的协商机制,让居民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共同决策者"。正如社区书记所说:"调价不是终点,而是重塑社区关系的起点。"

04

中国社区需要更多"解题样本"


银康苑的故事给全国4万个动迁安置小区上了生动一课。据统计,我国约有65%的安置小区物业费低于成本线,30%的物业公司处于亏损状态。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个正在陷入"服务差-拒缴费-更差服务"恶性循环的社区。

破解困局的关键,在于找到居民权益与市场规律之间的平衡点。银康苑的经验证明:当专业评估赋予调价合法性,当党建引领凝聚社区共识,当契约精神构建履约保障,看似无解的老大难问题也能迎刃而解。

今天的银康苑,楼道里新装的感应灯照亮晚归人的脚步,重修的文化广场上飘着孩子们的欢笑。这些变化提醒我们:好的社区治理,从来不是比谁嗓门大,而是看谁能搭建起理性对话的平台,把不同利益诉求转化为共同行动方案。这或许就是中国式基层治理最动人的模样——在算清经济账的同时,更守住了人心这笔大账。

(本文案例来源于公开报道,观点仅供参考。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如果你认同本文观点,请点赞、在看、转发!

只有更多人关注,小区问题才能真正得到解决!

关注我,了解更多的物业管理方面的知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