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市城市管理委了解到,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五年来,北京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42%,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以焚烧和生化处理为主的垃圾资源化处理能力从24780吨/日提升到31145吨/日,提前一年实现原生垃圾零填埋。

智能回收箱进小区

上午9点多,家住通州区广通小区的居民拎着一整袋垃圾来到楼下的垃圾分类驿站旁。通过透明的垃圾袋可以看出,袋内既有纸盒和饮料瓶等典型的可回收垃圾,也有外卖餐盒、奶茶杯等垃圾。居民来到驿站摆放的一台“爱回收”公司投放的可回收物智能回收箱前,熟练地点击屏幕后,将一袋垃圾投入缓缓打开的投放口内。很快,机器计费后将返现存入居民的收集账户中。“扔垃圾还能攒上几毛钱,挺好!”居民告诉记者,回收返回的现金可以“当钱花”。

居民投入可回收物智能回收箱内的外卖餐盒属于哪种垃圾?爱回收公司前端负责人石冬雪告诉记者,不光纸类、金属、织物等属于可回收物,其实将饭菜清理干净的塑料餐盒、塑料袋、奶茶杯等塑料制品,也属于可回收物。“像这样的可回收物智能回收箱,我们目前已在全市投放了640台,覆盖东城、朝阳、大兴、通州等多区,预计年底铺设总量将达到1800台。”

对于小区居民来说,北京市主要采取“一袋式”和智能箱两种模式来进行塑料餐盒回收。其中,在试点“一袋式”回收模式的小区内,居民把外卖盒中的厨余垃圾自行清理干净后,可以将餐盒与其他可回收物一同装入回收袋内,以统一的价格进行回收。目前,全市共计755个小区已采用“一袋式”回收模式,月回收量达16.6吨。而在配备了可回收物智能回收箱的小区内,居民可以将清理干净的废餐盒等各类可回收物投放至箱内,回收箱的智能称重系统将完成自动称重,计费后自动变现并直接返至居民的手机账户中。

可回收物日均回收量增长四千余吨

除了小区里的“一袋式”和智能箱两种回收方式外,为了促进可回收物“应分尽分”,北京市采取多模式试点破解难题。例如,在外卖餐盒等塑料餐盒回收方面,北京市目前在十几个试点商务楼宇采取“物业设置专用桶+分拣整理”的模式,引导办公人员简单清理外卖盒等餐盒后,再投入专用收集桶内,后续由保洁人员进行分拣和整理,定期交由回收公司进行统一回收处理再利用。

记者从市城市管理委了解到,目前,全市可回收物日均回收量从3000余吨增长到7450余吨,增长四千余吨,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42%,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经统计,泡沫塑料、旧衣物等低值可回收物占60%以上,有效促进垃圾减量和资源循环利用。

全市生活垃圾处理量减量超20%

收集来的可回收物将被运往何处?记者随同爱回收公司的工作人员来到其位于通州台湖的分拣中心。一袋袋垃圾拆包后,被传送带输送至不同的分拣线上,有的设备忙着为旧鞋配对,有的设备将占地的泡沫箱压缩成厚实的泡沫柱,而一个个透明饭盒从分拣线上被精准挑出,最终落入存储塑料餐盒的仓库内。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分拣中心将运送来的可回收物细分成80个不同品类,最终运送至具备资质的再生资源加工企业进行循环利用。

记者从市城市管理委了解到,截至今年5月,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已实施五年,北京市垃圾减量、节能降碳水平实现显著提升。五年来,全市生活垃圾处理量从2.77万吨/日下降为2.17万吨/日,减量率超过20%;垃圾焚烧发电处理设施能力增加7100吨/日,焚烧和沼气所发绿电总量由20亿千瓦时增长到超30亿千瓦时,增幅达50%;填埋气和沼气处理总量由1.77亿立方米降至1.27亿立方米,碳排放减少28%。厨余垃圾日均分出量从2394吨增长到4828吨,增长率102%。以焚烧和生化处理为主的垃圾资源化处理能力从24780吨/日提升到31145吨/日,提前一年实现原生垃圾零填埋。

与此同时,五年来,市民的垃圾分类参与意识和满意度实现显著提升。根据市统计局2025年4月调查数据,98.3%的被访者能积极参与垃圾分类投放,较2020年1月提升25.3%;94.1%的被访者对垃圾分类工作表示满意,较2020年1月提升36.7%。

记者:张楠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