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河南驻马店的一间城中村出租屋内,一位年轻妈妈正准备给孩子做一顿简单的午饭。
她像往常一样拧开燃气灶的开关,却在下一秒被巨大的爆炸声和火焰吞没。
令人震撼的是,尽管这位母亲全身95%的皮肤被高温灼烧,她仍然跌跌撞撞地抱起女儿,冲出火场,将孩子安全交到母亲手中。
在接受采访时,伤者母亲坐在地下捶腿痛哭:我的闺女啊!她把女儿给我时,自己全身都烧熟了。
母亲的本能选择
5月6日上午,驻马店某城中村的出租屋内,28岁的李芳(化名)准备给女儿做辅食。
厨房里还放着她前一天刚让送气工送来新的液化气罐,因为急着给女儿做饭,所以她独自完成了连接软管、安装减压阀的操作。
据李芳母亲文女士回忆,当时“砰”的一声巨响后,楼道里很快弥漫起焦糊味,接着就看到一个“火人”抱着孩子跌跌撞撞冲下楼梯。
说到此处时,文女士痛哭流涕,她永远记得女儿递来孩子时的场景:“她浑身是伤,可怀里的孩子居然没怎么烧到。她把孩子往我怀里一塞,就倒在地上了。”
周围的邻居听到声响后,也纷纷赶来查看情况。只见出租屋内的窗户被炸飞,屋内物品散落一地,现场一片狼藉。
只有那不到两岁的女儿白白净净的在外婆怀里哭。
孩子被安全救下,但女子却因伤势过重陷入昏迷。周围的邻居迅速拨打了急救电话,
“她把女儿给我时,自己全身都烧熟了!液化气爆炸了,把我闺女烧熟了!”
文女士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声音哽咽,泪水止不住地流。
根据官方医疗报告显示,女子全身95%的面积被烧伤,只有脚底板和头顶头皮部分未受波及。
这样严重的烧伤,这位勇敢的母亲将来的治疗过程注定不会轻松。
医学上,烧伤面积超过90%的伤者存活率极低,不仅因为皮肤屏障的丧失,更因后续感染的高风险。
但这位母亲在剧痛中仍能完成“抱起孩子—穿越火场—递出女儿”这一系列动作,求生本能与母爱的博弈,让这起事故更显悲壮。
一场灾难压垮一个家
从现场画面显示,这个家庭本就经济拮据,租住在城中村,丈夫收入微薄。
如今,后续的天价医疗费和植皮、康复费用,更让这个家庭陷入绝境。
目前,李芳的丈夫已经外出筹钱,但更残酷的是,即使筹到治疗费,95%的烧伤也意味着漫长的痛苦——皮肤无法排汗、反复感染、终身残疾。
而年幼的女儿,未来可能要在“照顾重病妈妈”的阴影下成长。
燃气爆炸原因探寻
女子的丈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送气人员将煤气罐放置在门外后便离开了,是妻子李芳自行完成了安装。
安装好当天睡醒之后,一开火就发生了爆炸。
那到底是安装环节出现了问题,又或者是其他未知的原因?
有网友分析,从现场情况来看,极有可能是燃气泄漏后,在密闭的厨房空间内积聚,达到一定浓度后,遇到火源引发了爆炸。
但具体是哪里泄漏,是连接管道、阀门,还是燃气罐本身的问题,仍需进一步调查。
纵观这几年的燃气爆炸新闻,李芳的悲剧已经不是个例,但为何悲剧还是一再重演?或许和老百姓的这三大认知盲区有关。
被忽视的“厨房杀手”
总有人认为,闻到煤气味=漏气,没味道就安全。
事实上,家用液化气添加的臭味剂可能因浓度过低、用户嗅觉不敏感等原因未被察觉。
专业检测显示,当燃气泄漏量达到爆炸浓度的1/5时,部分人仍无法察觉。
有些老一辈的人觉得,不就是燃气吗,自己安装更省钱,没必要找师傅!
但根据《燃气服务导则》,瓶装液化气的安装调试必须由具备资质的人员操作。
但调查显示,78%的用户为节省30-50元上门费选择自行安装,其中43%存在操作错误。
而且,还有一部分人总是抱着侥幸心理,觉得“他们遭遇爆炸,都是因为运气不好,不会轮到我!”
根据国家燃气用具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数据显示,每年因燃气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20亿元,平均每100户家庭中,就有3户曾发生过不同程度的燃气泄漏。
所以,现在请你站起身,走到厨房做个小检查:燃气软管的接口是否有卡扣?软管表面是否有裂纹?减压阀上的检测日期是否在有效期内?
这些简单的动作,或许就能避免一场灾难。
现在回看这场悲剧,最刺痛人心的,是母亲在烈火中仍紧抱孩子的画面。但比感动更重要的,是行动。
从现在开始,勤检查自家燃气、提醒身边人注意燃气安全。
唯有如此,才能让类似的“母爱奇迹”少一些,再少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