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国务院食安委部署实施分层分级、精准防控、末端发力、终端见效机制以来,四川省宜宾市屏山县以落实食品安全“两个责任”为核心,通过构建“三强三促”工作机制,推动食品安全治理实现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控”的系统性转变。经过近三年实践,建立起覆盖所有食品生产经营主体的三级包保网络,食品安全形势持续稳中向好,屏山县连续三年食品安全群众满意度保持全市前列,2023年度市对县(区)食品安全党政同责考核位列全市第二。
强化机制创新,促进治理效能升级
建立“包保干部+行业部门+网格员”立体化包保机制,对515名包保干部实施分级分类管理。其中,29名县级领导包保B级主体54家,121名乡镇班子成员包保C级主体259家,365名村社干部包保D级主体2512家,实现风险等级与包保层级精准匹配;针对校园食堂、养老机构、医疗机构、建筑工地等重点领域,创新“包保督导+行业主管“双督导模式,推动行业部门发挥职能作用,协助开展包保督导工作;将食品安全纳入基层网格化治理体系,创新“四步督导法”(一查资质公示、二核制度落实、三验操作规范、四做风险提示),提升督导效率。
强化能力建设,促进专业水平提升
建立“县级示范培训+乡镇专题培训+村级实操培训”三级教育培训体系,将食品安全课程纳入县委党校主体班次,编制《企业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应知应会手册》《包保干部应知应会指南》等系列培训资料“全家桶”,为包保干部、包保主体提供履职尽责“工具箱”。三年以来,共举办专题培训10场次,参训人员1200人次。实施“食安夜校”流动课堂,利用农闲时间开展培训32场次,覆盖群众5000余人;针对彝族聚居乡镇特点,编制彝汉双语《包保工作手册》5000册,组建“马背宣讲队”开展入户宣传47次,深入偏远山区讲解食品安全知识;制定餐饮、流通、生产等7类业态督导指引,创新“食安先锋”培育工程,建立“老带新”结对帮扶机制,培育食品安全示范店100家,打造1条“包保示范街”,形成“以点带面、全域提升”的良好格局。
强化闭环管理,促进问题整改实效
县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定期听取食品安全工作汇报,建立食品安全“红黑榜”制度,对包保工作落实到位的乡镇予以 “红榜”表扬,对履职不力的乡镇进行 “黑榜”通报,考核结果纳入年度目标绩效考核。三年来,共开展专项督查考核12次,印发通报12期,约谈乡镇主要(分管)负责人5人次;县食安委印发《屏山县食品安全“三书一函”制度》,对履行食品安全属地管理责任不力,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不到位,存在风险隐患的情形,及时提醒敦促、批评约谈,督促整改落实。近三年来,累计下发《整改通知书》12份、《提醒敦促函》25份、《约谈通知书》10份;聘任125名食品安全社会监督员,建立“群众点单、部门接单、社会评单”工作机制;开展“你点我检 服务惠民生”活动,邀请“两代表两委员”参与食品安全工作,完成食品监督抽检3203批次,合格率达到98%以上;推行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工作经验在全省得到推广应用。
下一步,屏山县将坚持以食品安全“四个最严”为统领,持续深化“三强三促”机制,构建“源头严防、过程严管、风险严控”的食品安全全链条治理体系。(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