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无障碍一日游”,温暖残障人士的每一程旅途

王志顺

据5月5日中新社报道,“五一”假期,杭州西湖边的画舫上,轮椅与普通游客的座位并肩而立;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的导览屏前,视障游客的指尖轻触盲文,耳机里流淌着五千年前的文明密码;南宋德寿宫的展厅内,数字人“小莫”用手语为听障者讲述宋代风华……这些场景,构成了杭州“无障碍一日游”的生动图景。

一座城市的温度,很多时候藏在对“少数人”需求的精准回应中。西湖景区以移动设施破解文物保护与无障碍需求的矛盾,良渚古城用盲文触屏与语音导览填平信息鸿沟,德寿宫借数字技术让文化对话跨越感官障碍——这些创新本质上是以心换心的设计。它打破了横亘在特需群体面前的隐形高墙:不是残障者“无法抵达”,而是社会尚未提供“自由抵达”的路径。当公共服务从“标准化供给”转向“个性化关怀”,“平等”便不再是抽象的口号。

“无障碍旅游”走红,更深层的意义在于重构了社会对“尊严”的认知。过去,残障人士群体常陷入双重困境:物理空间的阻隔固化了“被照顾者”的身份标签,而过度聚焦“特殊关怀”又无形中强化了该群体的“异质性”。杭州的探索则给出了另一种答案——无障碍设施建设不是对弱者的垂怜,而是对每一个群体应有的权利的保障。真正的尊严,不在于被特殊对待,而在于被平等地“看见”。

然而,将个别“盆景”培育成普遍的“森林”,仍存在诸多现实困境。临时增设的无障碍设施能否抵御时间冲刷?智能导览系统会否因运维成本过高沦为摆设?不同景区参差不齐的服务标准又该如何统一?这些问题的答案,关乎城市治理的智慧——既需政府部门丰富手段平衡商业逻辑与人文关怀,也需通过立法将无障碍建设从“道德自觉”升格为“制度刚性”。事实上,推婴儿车的父母、拉行李箱的游客、腿脚不便的老人,乃至每一个终将老去的普通人,都是无障碍环境的潜在受益者。唯有当社会理解这份“普惠性”,无障碍才能真正成为城市的基因。

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中将无障碍视为“通向包容社会的钥匙”,而在杭州的湖光山色间,我们正目睹这把钥匙如何开启新的文明图景。当特殊游客与普通游客共享同一片山水,当科技的冷感被注入人文的体温,城市的现代性与文明程度便不再以摩天大楼的高度衡量,而在于它能否让最微小的个体都活得舒展。

未来,期待更多城市将无障碍建设视为基础设施的“必选项”。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