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公众号:黑糖文字局,看到时事民生的不同声音。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字,请赞赏作者或点赞转发,十分感谢。

头孢过敏致死,不能依赖无用的皮试

文/程不糖

一个普通的女大学生,因为一次普通的腹痛,去了一家普通的医院,打了一针普通的头孢,最后却以一种太不普通的方式,离开了这个世界。

2025年4月20日,湖北宜昌的当地媒体报道,大一女生陶兰(化名)因腹痛到医院就诊,医生诊断为肠胃炎。

在问诊时,陶兰曾询问医生使用头孢是否需要皮试,得到的答复是"不需要"。

然而,输液后陶兰感到呼吸急促,起身呼救却发现身边没有医护人员,陪同同学因缴费、取单据不在身边。绝望中,陶兰立即自行拔针自救,但最终仍因过敏性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于4月20日抢救无效离世。

五天。从一场普通的腹痛到永远的离别,只用了五天。

这条新闻冲上热搜后,愤怒的网友们纷纷将矛头指向了医院取消头孢皮试的做法。

在网友五花八门的评论中,我看到了大量的阴谋论:医院为了创收推动抗生素或中药注射液的使用,取消了皮试流程,是对病人极大的不负责。

看似合理的质疑背后,却是对医疗常识的集体无知。

取消头孢皮试,并非中国特色的"医疗省略号",而是符合国际医学共识的做法。

这是因为,头孢皮试存在大量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不仅无法可靠预测过敏反应,还会给医生和患者带来错误的安全感或不必要的恐慌。

但这并不意味着陶兰的死是一场"正确操作下的不幸事故"。恰恰相反,她的死亡暴露了我国医疗体系中两个致命的短板:

医护人员的严重短缺和全民过敏知识的普遍缺失。

先说医护短缺。

一个正在输液的患者,无论是否有过敏风险,都应该有医护人员定期巡视、监测。特别是使用抗生素等高风险药物时,血氧饱和度监测更是基本操作。

然而,陶兰输液时身边竟然无人监护,连最简单的血氧仪监测,都没人发现因为她做了美甲,而无法正常工作(血氧仪需要通过指甲测量,美甲会影响读数)。

近年来,我国基层医疗机构医护人员短缺问题日益严重。

一个讽刺的现实是:我们有大量医学院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同时医院里的医护却忙得连监护病人的时间都没有。

2024年医疗系统就业数据显示,医学院校毕业生就业率降至历史新低的76%,而在职医护人员的平均工作时长却超过12小时/天。简单说,部分医院"有编不补",宁可让现有医护超负荷工作,也不愿增加人手。

结果就是:卫生学校的毕业生在家啃老或者吃青春饭,医院里的医护忙到崩溃,患者得不到基本监护。

这种扭曲的医疗资源配置,让陶兰在危急时刻只能自己拔针自救——一个本该有专业人员随时监测和应对的过敏反应,最终靠患者自救,这是何等的悲哀?

再说过敏知识的普遍缺失。

陶兰问诊时询问是否需要皮试,说明她对过敏有一定警惕。但致命的是,她可能不知道自己对头孢过敏,也不清楚过敏性休克的早期症状和应对方法。

这不能全怪她。在中国,过敏往往被视为"小问题",甚至被一些长辈认为是"矫情"。许多家长从未带孩子做过过敏原检测,更没有教导孩子认识过敏症状和应对方法。

去年的一则新闻,浙江一位七岁男孩因食用含坚果的食物死亡,震惊全国。事后调查发现,男孩早有坚果过敏史,但奶奶认为这是“挑食”的表现,甚至偷偷在孩子食物中添加坚果粉帮他“克服挑食”。最终,一次严重过敏反应导致男孩窒息死亡。

在男孩奶奶的认知里,过敏不过是性格缺陷,需要加大剂量来"服从"。这种可怕的认知,在我国尤其是农村和老一辈中并不罕见。

中国疾控中心2024年的调查显示,我国公众对食物过敏的认知率仅为38.7%,对药物过敏的认知率更低至29.3%。简单说,超过六成的国人对过敏知之甚少,遑论如何预防和应对。

更令人担忧的是,疫情"后遗症"导致的过敏体质改变问题,几乎没有得到公众的关注。

多项研究表明,人们“阳过”后,人体免疫系统可能发生变化,导致原本不过敏的人产生新的过敏反应,或加重原有过敏症状。

你曾经对青霉素过敏,不代表现在还过敏;

你曾经不对头孢过敏,也不代表现在仍然安全。

但我们有多少人意识到这一点?又有多少人在疫情后重新检测了自己的过敏原?

陶同学的悲剧不应该变成一场无意义的医患对立。比起争论头孢是否需要皮试,我们更应该关注:为什么医院里没有足够的医护人员照顾患者?为什么我们对过敏的认识,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在一个医疗资源分配日渐复杂的当下,自救能力往往决定一瞬间的生死。作为普通人,我们能做的是:

了解自己的过敏史,定期检测过敏原,特别是每次大病痊愈后;

学习识别过敏症状,尤其是致命性过敏反应的早期表现;

随身携带过敏信息备忘录,就医时主动告知医护人员。

在这个医院走廊上挤满病人,医护人员疲于奔命的时代,不是因为我们不应该依赖医疗系统,而是因为现实告诉我们——

无条件的依赖是一种奢侈,我们常人是支付不起的。

(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