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五点多,五原路的香味勾着人往联谊面庄赶。穿蓝围裙的师傅掀开锅盖,米香混着南瓜甜漫出来,门口已排起长队。
霍大叔端着3元的粥直叹气,说现在一碗凉皮都不止这个价,咋这店还能撑22年?
这店藏着段渊源。22年前原老板为聚人气推3元晚餐,一碗粥配油饼,小菜随便加。
张俊玲父母给店里送了20年菜,四年前原老板要养老,老两口二话不说盘下店,说“不能断了街坊的念想”。有人背后嘀咕,现在菜价肉价呼呼涨,3元一碗粥连成本都不够,这不是赔本赚吆喝?
每天下午两点,后厨就跟打仗似的。
小米、玉米糁在锅里咕嘟冒泡,师傅守着锅搅半小时,就怕糊底。
油饼炸得金黄酥脆,咬一口掉渣,凉拌萝卜丝酸甜开胃,不少人就着小菜能喝两碗粥。张俊玲算过账,一碗粥毛利不到5毛,可每天能卖150多碗,更重要的是,店里白天卖面的客人也跟着多了。隔壁五金店老板说,见过太多饭店涨价关门,就这家像定海神针,3元钱没变过。
有回暴雨天,店里粥卖完了,师傅赶紧煮鸡蛋面汤,照样配油饼小菜,有位大爷直抹眼,说比亲闺女还贴心。
可也有人不理解,问张俊玲为啥不涨点价,她笑说:“爸妈接手时就说了,这不是生意,是给老邻居留个歇脚的地儿。
”这话让常来的李阿姨红了眼眶,她回忆老伴生病那阵,自己天天来喝碗热粥,心里暖乎。
现在张俊玲把收银台换成了自助式,熟客自己扫码付款,偶尔有人多付几块,她都记在小本本上,下次多给个油饼。有人算了笔账,22年3元晚餐,光粥就卖了超120万碗,可张俊玲说,账本上的数字不重要,重要的是每天傍晚,店里都是热热闹闹的。
这两年疫情期间,店里停了堂食,张俊玲就摆个摊子在门口,照样3元一份打包,说不能让老人们饿肚子。
对面便利店老板悄悄说,有次看见张俊玲在后厨啃馒头,问她咋不吃店里的饭,她说“能省一点是一点,3元晚餐得一直做下去”。这话听着让人心酸,可张俊玲说得斩钉截铁,就像她爸妈当年接下店时的模样,有些东西比钱重要。
如今这碗3元的粥,成了附近街坊的念想。
上班族下班来喝一碗,老人遛弯来坐一坐,就连路过的陌生人,也会被香味留住脚步。有人问,万一哪天撑不下去咋办?
张俊玲没接话,只是盯着锅里翻滚的粥,眼神跟熬粥时一样坚定。
或许在她心里,这碗粥早不是简单的晚餐,而是22年的人情味儿,是爸妈那一辈传下来的实在,是不管世道咋变,都想守住的那口热乎。暮色里,面庄的灯还亮着,最后一拨食客边吃边唠家常,油饼的香气混着欢声笑语飘出门外。这世间总有些坚持让人想不通,可当你捧着那碗滚烫的粥,就懂了,有些温暖,从来都不是用钱来算的。
至于未来咋样,张俊玲不说,咱也不说,就看这3元晚餐,还能暖多少人的胃,多少人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