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一”假期是继春节后第二个较长假期,相比刚刚过去的清明假期,将呈现出行范围更广、高峰时间更长、日均客流更大等特点。为认真做好“五一”期间虹桥综合交通枢纽运行保障工作,区区级机关工作党委、区委社会工作部等单位持续组织开展志愿者服务,闵行区区级机关志愿者坚守岗位,热忱接待,用他们的实际行动和满腔热情,温暖八方旅客。
4月30日起,“今日闵行”“闵行组工”与区区级机关工作党委、区委社会工作部联合推出“春申机关先锋·党员在行动——‘五一’期间志愿者手记”系列报道。
当五月的细雨与归乡的人潮交织,虹桥火车站迎来了“五一”假期最后一天的返程高峰。在这汹涌的人潮中,有一抹流动的蓝色格外引人注目——18位来自区农业农村委的志愿者,他们佩戴党员徽章、身着马甲,在“党员先锋岗”上,以14小时的坚守与奉献,点亮了归途的温暖。从平日深耕田间地头的“三农”人,到坚守虹桥交通枢纽的志愿者,他们用热忱诠释着“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将躬身实干的精神,从广袤田野延伸到虹桥交通枢纽的各个角落。
其中,志愿者鲍炜宇的结婚纪念日与志愿服务时间不期而遇,当她在路口为旅客指引方向、看守行李时,这些平凡又温暖的瞬间,都成了这个日子里最特别的纪念。她说:“结婚纪念日是两个人的浪漫,而志愿服务是一群人的温暖。”
“我以前也是共青团员!”
德国归侨与志愿者的暖心相遇
志愿者张思颖,在服务期间遇到了一对特别的“跨国组合”,一位来沪旅游的德国友人和一位久居德国多年未归的应先生,他们正在寻找地铁站入口。“让我带你们过去吧!”志愿者二话不说当起了向导。
没想到进站时又遇到了新难题:两位旅客没带现金且不会使用手机支付。志愿者瞬间化身“移动支付小老师”,从注册微信到绑定手机号,再到开通微信乘车码,手把手耐心教学。临别时,应先生突然指着志愿者胸前的党员徽章动情地说:“看到这枚党员徽章真亲切,我曾经也是一名共青团员,是中国共产党的后备军呢!”
红卡“解锁”新知识
志愿服务中的温暖相遇
志愿者邵润南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注意到一位白发老者正盯着地铁指示牌。他立刻快步上前询问:“老先生,您需要帮忙吗?”“小伙子,我想把公交卡升级一下,听说现在有新的‘红卡’全国都能用,可我找了半天也不知道去哪儿办。”邵润南笑着说:“您别着急,我带您去地铁售票服务中心问问。”
在小邵的陪同下,老人顺利拿到升级后的公交卡。“谢谢你啊,小伙子!今天不仅帮我解决了大难题,还认识了你这么好的年轻人。”临走,老先生还饶有兴致地科普起来:“这‘红卡’可太方便了,以前去外地旅游,交通卡都得重新办,现在一卡在手,全国通行。”这场看似平常的相遇,实则是一场珍贵的双向奔赴,志愿者们以无私奉献搭建起人与人之间的桥梁,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也收获着成长与感动。
化身“搬运工”守护异乡人的漫漫归途
在2号志愿服务点位前,志愿者们早已忙碌开来。“您好啊,这个P10停车场BM1层,到底怎么走嘛,我绕了好久也找不到……”略带福建口音的询问声突然响起。志愿者韩宏晓、邢一博两人转头望去,只见一位大妈正局促地站在身旁,经过了解,原来这位大妈刚在福建老家照顾完突发疾病的老伴后,又惦记着要返沪。女儿替她预约的网约车此刻已等候许久,可不识路的大妈攥着手机在原地转了好几圈。“您别急,我们带您过去!”邢一博提上大妈的行李,边走边用手机和司机保持通话。到达上车点后,大妈和司机师傅对我们的志愿者表示感谢。志愿者们托起的不仅是沉重的行囊,更是上海这座城市给予异乡奋斗者的温柔应答。
把“安心”写进便签
让归途不再迷茫
“小姑娘,坐公交车从哪里走啊?”老人询问声从身后传来,志愿者苏欣桐转身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眼睛里写满焦虑。老人操着浓重的乡音解释,自己刚从地铁站出来,想去徐泾北看望久未谋面的孙子,可面对站内错综复杂的指示牌,早已辨不清方向。志愿者苏欣桐弯下身子,与老人平视:“爷爷您别着急,我帮您查路线!”她一边打开手机地图仔细比对,一边轻声安抚。
考虑到老人年事已高,即便指明方向也可能迷路,志愿者苏欣桐不假思索道:“爷爷,我带您过去吧!”抵达公交站台后,苏欣桐不仅确认了车辆班次,还将发车时间和注意事项写在便签纸上塞进老人手心。志愿者们多走的一段路、多说的每一句叮嘱,都是对“服务无小事”的生动的诠释,更彰显了“三农”人“枝叶关情”的为民初心,他们始终以最质朴的行动,让温暖抵达每一个需要的角落,让善意在细微处生根发芽。
从暮色渐浓到晨光微露,18位志愿者用14个小时的接力坚守,在虹桥交通枢纽织就了一张温暖的守护网。
供稿:区区级机关工作党委 区农业农村委
编辑:岳顺顺
初审:方佳璐
复审:石思嘉
终审:刘垦博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