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退后,让我来!”
2018年10月11日,杜富国在云南省文山州的一片密林中,说出了这句话,然后,他的人生,彻底改写了。

这不是电影镜头,也不是战场报告,而是真实发生在和平年代的“战场”上——雷区。

7年过去了,那个用自己的身体挡住爆炸、保护战友的排雷英雄,如今生活怎样?他的女儿已经两岁,妹妹成了驻村第一书记,兄弟们也各自走上了不同的报国路。

很多人以为杜富国从此“隐退”了,其实不然。这个曾失去双手双眼的军人,一直没有“离开战场”。



出生红色土地

杜富国出生在贵州遵义,一座因遵义会议而载入中国近代史的红色城市。他家门前的路,曾是红军长征时走过的路。

这个家庭,或许从血脉里,就带着一种不服输、不退缩的倔劲儿。他从小就听爷爷讲红军的故事,讲那些打仗不怕死的事迹,小小的杜富国,听得眼里发光。

2010年,19岁的杜富国参军入伍。训练场上,他从不喊苦喊累,别人休息时他加练。领导评价他:干啥像啥,是个“铁打的兵”。

2015年,国家启动中越边境扫雷行动。这是一次非战时、但高危的军事任务。谁都知道去扫雷意味着什么,没人会轻易报名。

杜富国,报了。

有人劝他:“你还年轻,别去送命。”他说:“我去。要是我们都不去,谁替边民除雷?”

就这么简单。不是因为他多伟大,而是这件事,在他心里是对的。

扫雷不浪漫,它不像电影里那样剪个蓝线红线就完事。

雷区在云南的山林里,坡陡林密。因为地形限制,许多高科技装备用不上,只能靠人手,一针一针地“扎”。

他们手里拿着探雷针,每天弯腰上万次,在草地里一点点戳探。哪怕是一枚钢珠,也不能放过。

这是一种极其枯燥又极其危险的工作。你不知道哪一次刺下去,是不是会“炸”出自己的命。

杜富国在栗坡县工作时,仅一个叫“长地村”的地方,就有十几人因地雷伤亡。他和战友日复一日地清扫地雷,三年里,他进雷区上千次,排除了2000多枚爆炸物。



直到2018年11月11日。

那天,他们在一次排查中发现一枚特制手榴弹,极度危险。杜富国对战友说:“你退后,让我来。”

他上前拆除,结果手榴弹意外引爆。一声巨响,他被炸飞数米。

他失去了双眼和双手,也失去了继续排雷的资格。

可那一刻,他保住了身边战友的命。

伤后,杜富国被送往医院抢救。生死关头抢回来,双眼没了,双手没了,脸部烧伤严重。

战友、家人都怕告诉他实情。他醒来后,还以为养好伤还能继续排雷。

直到医生告诉他:“你已经彻底失明,双手也没有了。”

他沉默很久,只说了一句:“我活着就好。”

从那以后,他的“战场”变成了生活本身。



他要重新学会走路,用盲杖练习数月。他要学会用假肢洗脸、吃饭、穿衣,哪怕刷牙都要练上百次。

眼睛已经摘除,医生要定期给他清理眼窝,没有麻醉——你能想象那种疼痛。但他从没喊过一声苦。

他说:“我不能死,我还得照顾我的家人,还有太多人比我苦。



被授一等功,但他从没“躺”在荣誉上

2018年,杜富国被授予“排雷英雄战士”称号,并荣立一等功。

很多人以为,从此他该“享清福”了。

但他拒绝了所有安逸的安排。他说:“我还活着,为什么不能干活?”

他开始尝试担任军队电台的播音员,努力练习普通话。他一遍遍念台词,就像当年反复练探雷针一样。

后来,他通过成人高考,考入贵州大学行政管理专业。

一个盲人、没有手,要怎么上课?

老师读题,他用记忆来学习,同学帮他记笔记,他用耳朵“看书”。毕业时,他成绩优异,被评为“优秀毕业生”。

这一切,不靠奇迹,只靠咬牙和坚持。



女儿两岁了,他说:“我虽然看不到她,但她是我新的光。”

2023年,杜富国迎来了女儿的出生。他没看到女儿的模样,却记住了她的哭声。他摸着女儿的小脸,眼神中藏着温柔。

“我看不到她长大,但我可以陪着她长大。”

有一回,女儿学走路,一边喊着“爸爸”,一边摸索着靠近杜富国。他弯下腰,小心翼翼地张开双臂。

那一刻,谁说一个人残疾了,就不能成为好父亲?

如今女儿两岁,聪明活泼,他说这是他活着最大的意义。



妹妹杜富佳:不是只有哥哥在“战斗”

很多人不知道,杜富国的妹妹杜富佳,也是一位让人肃然起敬的“战士”。

她本是一名护士,2020年疫情爆发,她第一个报名进入隔离区。

穿着防护服,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一天就睡三四个小时。这不是一句话的轻松,而是要在病毒肆虐的地方,把病人从死亡线上拽回来。

后来,她加入援鄂医疗队。面对当时武汉最严重的疫情,她剪去长发、戴上口罩,从未退缩。

她说:“我哥为人民扫雷,我为人民看病,也值。

因为表现突出,2020年底,杜富佳被授予“抗疫全国三八红旗手”。



2021年,杜富佳被组织任命为遵义市湄潭县沙塘村的驻村第一书记。那年,她只有26岁。

沙塘村盛产茶叶,但因交通不便,销路一直打不开。村民穷、地荒、人走了不少。

她调研了一个多月,决定“破圈”——走短直播带货之路。

从一个护士,到一名主播,这条路她一头雾水。

她去茶博物馆找专家学茶艺,学习算法,研究话术。她还专门买了镜头灯,自己学化妆、学拍摄。

第一次直播,她就卖出了200多单。

她把村里的老人请来讲茶故事,把茶园拍成短介绍,还帮村民们注册账号。

2023年,她直播带货销售额破百万,沙塘村的茶叶成了“网红农品”,有了品牌,价也卖得上去了。



杜富国的两个弟弟,一个参军戍边,一个成了急诊医生,都在各自岗位上默默奉献。

而这一切,并不是偶然的。这个家没有多少豪言壮语,却代代相传着一个理念:

“活着就该为别人多想点。”

有时候我们会感慨,这些年国家进步了很多,但你可曾想过,是谁在负重前行?

不是只有硝烟战场才有牺牲,在没有硝烟的和平年代,也有人用生命做盾,用青春守护。

杜富国做到了,杜富佳也做到了。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有的只是一次次选择“靠前站”。



2023年6月,杜富国回到了栗坡,那个他曾失去双手双眼的地方。

他摸着熟悉的泥土,嘴里轻声说:“我又回来了。”

乡亲们拥上前来,塞给他家里的腊肉、山茶、由他名字命名的“富国茶”。

他说:“我虽然不能再扫雷,但我还在。我会一直在。”

如今,他依旧活跃在军队工作中,继续参与讲述退役军人的故事,鼓舞更多年轻人。

而杜富佳,也还在沙塘村,准备扩大茶园,把更多人带进“致富路”。

这些年他们没说过自己是“英雄”,但我们知道,如果这世界值得热爱,那是因为有他们这样的人在默默守护。

参考资料:

《新华社:杜富国荣立一等功事迹通报》

《央视新闻·面对面》专访杜富国

《人民日报》:杜富国的复健生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