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广西频道
2023年5月,广西文联派驻博白县沙河镇玉桥村的第二支队伍光荣赴任。在两年的驻村工作中,这支驻村工作队以文联资源为纽带、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在防返贫、兴产业、强基建、传红色、育文化等方面持续发力,持续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用汗水与担当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永不褪色的帮扶印记。
留下“稳得住”的增收底气
两年来,工作队通过集中排查、重点排查和日常动态监测相结合,消除玉桥村4户监测户风险、纳入风险监测户1户,为31户低收入脱贫户建立“一户一策”动态帮扶档案,为239人次申请跨省交通补贴和县域内务工补贴,为21人申报“雨露计划”、76户落实产业奖补。
在产业发展上,工作队联合村“两委”立足村情,确立以荔枝、糖料蔗、优质稻等产业种植为主,融合庭院经济的产业发展路径,通过科学引导,发展荔枝种植450亩、糖料蔗种植174亩、优质稻种植 700亩,通过产业发展带动开发就业岗位32个,其中7名脱贫户、监测户实现家门口就业。同时,鼓励村民利用农闲时间在庭院编织芒编、加工电子配件,形成“田间劳作+庭院创收”双增收模式,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钱袋子”鼓起来。
留下“看得见”的宜居底色
作为连接后盾单位与帮扶点的“桥梁”,工作队主动担当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操盘手”,对自治区文联每年划拨的专项帮扶经费精心统筹、精准规划,牵头实施“亮化”“清洁”“宜居”三大工程。两年来,工作队跑现场、盯进度、解难题,共计为玉桥村安装太阳能路灯290盏,硬化文化广场1个,硬化道路2处606平方米,修建垃圾池6个,修建排水渠、排污管各1处,投入资金共计68.879万元。
如今,随着一项项民生工程落地见效,玉桥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基础设施短板不断补齐,村民生活品质显著提升。这些“看得见”的改变,筑牢了玉桥村宜居宜业的民生根基,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帮扶工作带来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留下“传得开”的红色火种
玉桥村是八桂先驱朱锡昂的出生地和革命地,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工作队精心培养村小学生、村“两委”干部担任朱锡昂红色革命教育基地讲解员,从撰写讲解稿到一对一指导发音、仪态,打造出一支“本土红色宣讲队”,让革命故事通过乡音乡语传得更亲、更实。
工作队积极对接,落实自治区文旅厅和自治区文联实施的朱锡昂故居保护展示工程,为朱锡昂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和红色大讲堂添置空调、音响等设备,为朱锡昂故居周边进行场地硬化等,不断改善参观体验,切实推动红色文化阵地提质增效。
“桂文艺”志愿服务活动为玉桥村送来精彩演出。陆政凡摄
留下“暖人心”的文艺力量
在文化惠民方面,工作队充分发挥自治区文联专业资源优势,在玉桥村常态化开展“桂文艺”志愿服务活动,歌舞、小品、魔术等节目深受村民喜爱;联系《广西文学》编辑部在玉桥村开展青年作家乡村振兴深扎活动,让乡村故事通过文字走向更广阔的舞台;推动“圆梦工程”落地玉桥村小学,邀请舞蹈家们传授博白采茶戏;组建村舞蹈队,让村屯夜晚充满活力,涵养文明新风。
工作队主动服务地方文化发展,联系广西文艺评论家协会在博白县举办“民间戏曲与乡村文化振兴”研讨活动,组织自治区资深戏剧评论家与博白相关部门深入交流,在《中国艺术报》《文艺报》发表专题文章,助力桂南采茶戏品牌建设,让文化振兴既有“烟火气”,又更具“影响力”。
留下“记得住”的帮扶真情
在村屯家家户户的大门上,文联书法家书写的春联,是村民眼中最温暖的祝福;在老屋场屯,脱贫户黄剑胜老人的电动轮椅第一次碾过新硬化的水泥路——这是他十年来首次自由出行;在清湖屯,村民围坐在新安装的路灯下编织芒编,笑谈“你们安装的路灯太好了,能不能再多装几盏!”“再多带几个小品来……”每当工作队走访群众时,总能收获这样热情的邀约。这些温暖场景,这些镌刻着“记得住”的帮扶印记,早已在实干与欢笑中,成为干群同心、携手前行的温暖注脚。
两载耕耘驻村路,一片丹心帮扶情。玉桥村驻村工作队用行动诠释“脚下有泥、心中有光”的帮扶初心,在玉桥村的山水间、在群众的笑脸上,留下了属于新时代驻村干部的壮美答卷。随着乡村振兴的号角持续吹响,这份“带不走”的帮扶印记,将继续照亮玉桥村迈向和美乡村的新征程。(宁茂峻、李富林、伍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