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立夏之后,天气逐渐湿热多雨。未来三天,降雨将在全市“铺开”,大部地区都会出现阵雨或雷雨。常年立夏期间,气温上行是大势所趋。气温方面未来三天,全市大部地区气温会在波动中上升,气温以偏高为主,虽然天气逐渐变热,但是早晚的温差仍然比较大,而且夏季多阵发性凉雨,天气的变化很快,还请大家注意适时增减衣物,谨防感冒。
天气实况:
2025年5月5日15时至6日15分,贵阳贵安阴天间短时多云有阵雨,共出现51站中雨;221站小雨,最大降雨量为贵安湖潮九峰山16.7毫米,最大小时雨强为贵安高峰6.9毫米/小时。
具体天气情况:
5月6日夜间到7日白天,阴天间多云有分散阵雨,主城区气温17~25℃;
7日夜间到8日白天,阵雨或雷雨转多云,北部雨量中到大雨,局地有强对流,主城区气温20~26℃;
8日夜间到9日白天,阴天转多云,主城区气温18~26℃;
9日夜间到10日白天,阴天间多云,白天有分散阵雨,气温略有下降,主城区气温17~21℃;
10日夜间到11日白天,多云到晴,主城区气温14~26℃。
近来雨水不断,大家出行还请携带雨具,立夏养生很重要,顺应时节是关键晚睡早起、注意保暖;饮食增酸减苦、清热补水;保持心情舒畅,调节情绪,以饱满状态迎接夏天。
气象科普:
二十四节气之——立夏?
一、立夏的含义
• 时间概念
立夏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通常在公历5月5日或6日开始。它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春季的结束和夏季的开始。从气象学上讲,立夏并不意味着全国范围内都进入真正的夏季。因为在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很大。例如,在我国东北地区,立夏时节可能还处于春季的尾声,气温较低,甚至可能还会有短暂的低温天气;而在南方地区,如华南地区,立夏时气温已经明显升高,有了夏季的炎热气息。
• 字面意义
“立”有开始的意思,“夏”是“大”的意思。立夏意味着春天播种的植物已经直立长大,万物至此皆长大,是标示万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
二、立夏的气候特点
• 气温上升
立夏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的日照时间逐渐增加,太阳辐射增强。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开始明显升高。比如在华北平原地区,立夏时平均气温一般会达到20℃以上,白天的最高气温常常能达到30℃左右。这种气温的升高使得人们开始感受到夏季的炎热气息,人们会逐渐减少穿着厚重的衣物,换上轻薄的夏装。
• 降水增多
立夏时节,我国南方地区降水明显增多。这是因为随着气温升高,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增加,同时南方地区受到暖湿气流的影响更为显著。例如,江南地区在立夏后常常会出现“梅雨”天气的前奏,空气湿度增大,降水频繁。而在北方地区,降水情况相对复杂,部分地区降水也会有所增加,但总体降水分布不均,有些地方可能还处于春旱的尾声。
• 雷雨天气增多
立夏时节气温升高,空气对流运动加剧,容易形成雷雨天气。这种天气现象在南方地区尤为常见。当暖湿气流与冷空气相遇时,就会产生强烈的对流,形成雷雨。雷雨天气可能会带来短时强降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对交通、农业等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在一些山区,雷雨天气可能会引发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三、立夏的气象谚语
• “立夏小满,江满河满”
这句谚语主要适用于南方地区。它反映了立夏到小满期间,南方地区降水增多的特点。因为此时南方地区进入雨季,降水充沛,江河湖泊的水位上升,容易出现“江满河满”的景象。这句谚语也提醒人们要注意防范洪涝灾害,做好水利设施的检查和维护工作。
• “立夏不热,五谷不结”
这句谚语体现了气温对于农作物生长的重要性。立夏时节气温升高是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条件之一。如果立夏时气温不够高,农作物的生长就会受到抑制,影响产量。例如,水稻等农作物在立夏后需要较高的温度来促进分蘖和生长,如果气温偏低,可能会导致水稻生长缓慢,甚至出现空壳率增加等情况,从而影响五谷的收成。
四、立夏与农业
• 农作物生长阶段变化
对于农作物来说,立夏是一个重要的生长阶段。在北方,冬小麦进入抽穗扬花期,这是小麦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此时,充足的光照和适宜的温度对小麦的授粉和灌浆非常重要。如果遇到低温、阴雨等不利天气,可能会导致小麦减产。同时,春播作物如玉米、棉花等也进入生长期,需要加强田间管理,及时除草、施肥和灌溉。
• 病虫害防治
立夏时节气温升高、湿度增大,为病虫害的滋生和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例如,水稻在立夏后容易受到稻飞虱、稻瘟病等病虫害的侵袭。农民需要密切关注农作物的生长状况,及时发现病虫害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如使用生物防治方法或者合理使用农药,以确保农作物的健康生长。
贵阳气象融媒体中心 李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