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花》热播带火黄河路美食经济,然而,这条承载城市记忆的网红路却经历了“幸福的烦恼”。“楼下吃得香,楼上呛得慌”成为了黄河路及其周边很多居民楼的常态。如何在人间烟火与宜居生活间找到“平衡点”?一年间,黄河路及其周边的油烟扰民投诉为什么急剧下降,甚至为零?一起跟着记者的实地采访来看看。
“一店一方案”,油烟治理走出新路
周末的夜晚,窗外的黄河路上霓虹灯闪烁,楼下的餐厅店里再也没有呼呼的排风机声。住在长江公寓的陈阿婆看着楼下感慨道:“过去都不敢开窗,一开就是呛鼻油烟味,现在好多了。”
这一改变始于今年年初。针对居民们的油烟困扰,今年在区生态环境局、区市场监管局、区城管执法局等的支持下,南京东路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对黄河路沿线餐饮商户开展油烟净化设施专项治理行动。依据《大气污染防治法》和《上海市餐饮业污染防治办法》,对重复投诉的餐饮商户实施“靶向治疗”。
为精准锁定问题,街道特邀第三方专业检测机构参与,运用智能检测设备对40家商户的油烟排放管道布局、净化设备运行效能等关键指标进行“全身体检”。执法人员同步核查设备清洗台账及维护记录,发现部分商户存在净化设备闲置、效能不达标、管道油垢堆积等隐患。检测数据实时生成“问题清单”,为“靶向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为了彻底解决这一系列问题,通过“商居睦邻汇”议事平台协商共治、多元合力,第三方环保科技公司——“后厨小哥”积极参与,为首批愿意整改的商户定制“一店一方案”。
主营川菜造成大量油烟的“川芙蓉”就受益于此:拆除其老旧设备,安装高效油烟净化器,按照“先净化后排风”流程改造,确保排放达到上海地方标准;同时彻底清理老旧设备遗留的油污,消除火灾隐患。
“改造后加装的工况监测设备,可实时监控运行状态。”“后厨小哥”相关负责人姜洪太介绍,“系统能及时发现故障,提醒定期维护,异常排放会立即预警。”这为后续“非现场监管”提供了技术保障;同时该公司还能为油烟净化系统的后续清洗及维修等提供保障,让服务标准化、常态化,确保排放长效达标。
“商居议事厅”:灶火清风和谐共生
“川芙蓉”的整改和焕新,为周边的餐饮商家“打了样”。很快,“后厨小哥”多种治理模式,不仅让商家受益了,更让居民们的油烟污染减轻了很多。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套设备是净化率为95%的高效静电式油烟净化器,将油烟废气进行高效电离和捕捉收集,使油烟气混合污染物高效分离净化,从而达到治理目的;崭新的餐饮专用风机,通过加装防噪声的消音房,有效地去除了净化时候的噪音影响。
当然,油烟的治理不仅是环保部门、街道的事情,更需要商户责任心的发挥和居民们的监督。定兴、长江居民区的居民和黄河路的商户们,会定期上演特别的“圆桌会议”。餐饮店主、居民代表、物业经理围坐商议,记事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设备清洗记录”“检修排期”等内容。
如今的黄河路,不少商户负责人化身“环保掌柜”亮承诺,居民代表担任“油烟监督员”提建议,双方在沟通对话中聊诉求、解心结,更联动推出“设备免费用”“优惠安装监测”等柔性举措,让灶台烟火与窗台清风和谐共生。
“油烟治理不是简单的关停,而要找到城市烟火与居民幸福的最大公约数。”街道城管中队的相关执法人员表示,“如今,黄河路及周边区域投诉量下降,商户升级自觉性提高,居民监督主动性增强,‘烦心油烟’正转化为社区共治的‘幸福炊烟’,虽然成效初显,但我们仍在为打造‘零投诉示范街区’持续发力,以期打造餐饮商户油烟‘治理标杆’”。
《繁花》里的黄河路,承载着上世纪的风云际会;今天的黄河路,正以法治为纲、科技为翼、人情为纽带,书写新时代“人民城市”的治理篇章——这里的故事,永远热气腾腾。
记者 / 王月华
编辑 / 黄骞文
图片 / 马羽欣(实习)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官方微信
黄/浦/进/行/时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