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说过:“人是一切事的尺度,是存在者之存在,不存在者之不存在的尺度。”
任何事情,我们都喜欢用“尺”去衡量,物品有固定的尺度,感情的尺度却若隐若现,也是最难把握的。
很多家庭里,孩子小时候和父母很亲,哪怕分开一分钟,都会哭着寻找父母;但是长大之后,却一点都不亲,甚至孩子一个月都懒得打一次电话回家。
那是什么因素,导致孩子和父母关系改变了呢?关键看以下两种事态下,父母的态度。
态度不同,感情的尺度不同,延续下去,就是演变成了亲密或者冷淡。
01
孩子犯错后,父母是有限兜底,还是无限兜底?
看过一部老电影《冰裂》。
在太原,两个同龄的孩子丁力、田义,接受了不同的家庭教育,造成了不同的命运。
丁力,田义,本是很好的玩伴,还一起掉进冰窟窿,被人拉起。
有一次,两个孩子毁掉了别人窖藏的白菜。
丁力父亲带着孩子,第一时间赔礼道歉,还买了白菜,赔人家。接着,父子一起把白菜,放到窖里,摆放整齐。其过程中,丁力感受到了劳动不容易,也学到了如何窖藏白菜。
而田义的母亲,使劲护短,认为孩子还小,根本就不要承担什么责任。
接下来,不管田义做错了什么,都会被母亲保护。田义摸准了母亲的脾气,就干脆不认错,还指责是他人陷害自己。
看到田义被母亲惯着,周围的邻居都拉住自家的孩子,不跟田义一起玩。田义因此被孤立,性格变得怪异。
一晃,田义长大了,加入了一些二流子团队,做一些伤天害理的事情。母亲这才恍然大悟,狠狠地教训田义。田义对母亲忽如其来的管教,马上反抗,从此和父母都闹翻了。
另一边,田义在父亲的引导下,总是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积极改正。长大后,他去参军。复员到地方,他也有了正式工作,和家人和睦相处。
心理学专家武志红说过:“当孩子犯错时,父母采取有限责任兜底的态度——不仅可以抚慰一个因失误犯错而内疚的孩子,也可以纠正一个屡教不改、一错再错的孩子。”
想孩子和父母很亲,那就要告诉孩子,懂得责任的分配,要对自己、对父母、对社会承担责任。
可以这样说,责任意识的培养,就是两代人的感情培养。
打几个比方:孩子总是往楼下丢东西,父母一次两次可以说道理。后来,要带着孩子去捡起东西,或者让人往下丢东西,让孩子在楼下体验,感受危险。
孩子迟到了,第一次可以和老师沟通,请原谅。但是第二次,应该让老师进行批评,按照班级管理制度,让孩子站立一会都可以。
孩子有了责任意识,那么他对父母的晚年,也是会负责的,这就是关系亲密的根本。
02
孩子成功后,父母是逢人就夸,还是再接再厉?
有人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夸,如春风,带来温暖,力量。但是夸太猛了,就变成了浮夸风,盛极必衰。
有尺度的夸奖,会让孩子变得更好。
孩子变好了,长大后有工作,有像样的小家庭,那么孩子就有能力反哺父母。也就是说,孩子要和父母亲,也要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
在二十四孝中,有一个“涤亲溺器”的故事,讲述宋代文豪、官员黄庭坚,细心照顾母亲。在母亲走不动的时候,亲自洗涤溺器。
为什么黄庭坚一直和母亲很亲?从其成长历程,就能够洞悉到。
黄庭坚5岁读经书,7岁能作诗,14岁就父亲过世。
一边是生活困顿,一边是黄庭坚天赋很高,母亲对现实情况,采用的办法就是:投奔娘家,改善生活,尽量满足黄庭坚学习的条件。
黄庭坚在舅舅的帮助下,在涟水上学,还游学淮南路,参与地方文学聚会。
作为父母,看到孩子成功了,就到添油加醋地吹嘘,孩子飘飘然。一旦孩子骄傲自满,后来发展就难了。一次摔倒,无法站起来。这反而是父母害了孩子。
父母对孩子,适度鼓励,并且进一步引导。孩子成长顺利,就会感恩父母。
回到现实生活,父母有很多机会,让孩子更上一层楼。
比方说,孩子上幼儿园,得了一个朗读兴趣奖励。父母顺势就鼓励孩子去学习朗诵,做主持人等。人生的目标,就确定了。
孩子得了学习进步奖,父母在家里犒劳一番,但是对外不炫耀。
孩子找了对象,父母多一些肯定,也中肯地提建议。这成家就容易了。
既要教育孩子,也要尊重孩子;父母和孩子,亦师亦友,这就形成了长期的良性关系。
03
孩子成长的路上,犯错是常事,得到奖励,也是常事。把平常的事情,引导好了,两代人的感情互动,也变得平常。
有一位作家说:“尽管孩子们说不出,他们也能切身感受到父母的生活态度。”
孩子对父母的感受,如同一次次进入春天一样,那么孩子长大了,也会一次次回到春天里。
春天,不是一直温度很合适,也会有一些倒春寒。冷热交替,但整体是舒服的,这就是最好的成长体验。
父母们,爱或者不爱,都不要走极端,凡事考虑长远。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