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底,小红书发布了一条“观鸟趋势报告”,报告指出,观鸟,正在成为一种“抬头就能参与”的新生活方式,观鸟的热度已经超过了春天热议的“柳絮”和“放风筝”。

现在的年轻人观鸟,专业设备和野外生存技能不再是必须了,带着好奇心和手机就能出发,鸟迷们不仅抬头看树,也低头看书,一大批与鸟类相关的图书正在走红。



入门从鸟类科普开始

对于鸟类爱好者来说,鸟类的自然科普读物无疑有巨大吸引力。天际线丛书《鸟类的行为》《怎样理解一只鸟》是鸟类入门科普的经典读物。《鸟类的行为》作者珍妮弗·阿克曼走访世界各地的观鸟圣地和鸟类学实验室,用严谨而生动的文笔拓宽读者对鸟类的认识,为什么清晨会有叽叽喳喳的鸟鸣?鸟儿是天生就会用鸣叫交流吗?鸟类拟声的实际用途是什么?这本书解答了许多关于鸟类的趣味行为问题。

《怎样理解一只鸟》同样是一部聚焦于鸟类行为科普的书,书中还有非常多高清的鸟类照片让读者一饱眼福,本书作者哈佛大学生物学博士童文菲具有扎实的专业背景,以简明通俗的科学语言介绍相关领域的经典知识,还介绍了世界各地鸟类学家的前沿研究成果。

在了解了鸟类的基本行为和习性后,就可以入门看一看观鸟的正确姿势了,书如其名,《怎样观察一只鸟》这本面向亲子的读物其主要内容就是带领读者走向观鸟第一步,博物学家、自然插画家克莱尔·沃克·莱斯利用300幅生动的鸟类彩铅画作教会读者如何从尾羽长度、头部轮廓、喙的大小识别鸟的种类,带领着喜欢鸟儿的人们从零基础开启观鸟之旅。



观鸟全指南

不同的地方生活着不一样的鸟,对于生活在南方地区的读者来说,曾任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程师的资深观鸟人士廖晓东著作的《我的第一本观鸟日记》在鸟圈中颇有名气,这是一本经典观鸟启蒙书,以76种南方常见鸟类为线索,用日记形式串联科学知识和趣味故事,书中还预留了笔记区,鼓励亲子实践共同记录,培养科学思维。

对于普通的观鸟爱好者来说,我们最容易观察到的鸟类就是生活在城市中的鸟,随着观鸟爱好者群体的壮大,以城市为主题的观鸟指南也出现了,今年4月底,江苏首部校园野生动物观察手册《发现身边的自然——南京校园野生动物观察手册》正式亮相,这是首部江苏校园生态口袋书,全书系统梳理了南京校园内常见的脊椎动物127种,包括鱼类4目14种,两栖类1目8种,爬行类2目15种,鸟类15目80种,哺乳类6目10种,无脊椎动物77种,带给读者重新认识校园的独特视角,走进身边的野生动物邻居们。该书是一本实用的观察指南,提供了详细的观察方法和技巧,无论是初次观察者,还是经验丰富的观察者,都能够轻松上手并开展有效的观察活动,本书的主编张燕宁表示,“希望这本手册能成为一把钥匙,让更多孩子发现:保护生物多样性可以从认识校园里的麻雀开始。”

“12只鸟儿”治愈你

观鸟曾经是一项比较小众的兴趣爱好,但在近几年来破圈而出与年轻人产生了更多情感联结,对于年轻的观鸟爱好者们来说,观鸟不是一场专业的竞赛,而是美好生活的切片,观鸟爱好者们追求的不是多么高清的照片、多么珍稀的鸟类,随处可见的麻雀、夜鹭都是鸟圈顶流,举着长枪短炮拍鸟的专业出片,拿着手机拍出一堆糊图也自得其乐,观鸟成为治愈心灵的良药。

英国作家查理·科贝特将鸟给自己带来的改变写在了《12只鸟儿,治愈你: 大自然的幸福课堂》这本书中。查理·科贝特童年在农场度过,成年后从事商业金融新闻报道,辗转于全世界各个城市,繁忙的生活让他压力重重,母亲的去世更给他的心灵造成了前所未有的重创。《12只鸟儿,治愈你》是科贝特在观鸟中自我救赎的心路历程,书中不仅有自然科学的一面,还有许多关于鸟的诗歌、民间故事,除了为观鸟文化增添了一抹隽永的文学色彩外,本书也充满了作家本人自传性的私人回忆,科贝特从鸟儿的身上获取了超越悲痛的力量,本书的译者曾心仪认为,“鸟儿让我们注意到了大自然的这种变化和生机,把我们从小我的困惑中解放出来,从而获得一种更豁达的心境,让我们在有限中看到无限,从刹那中看到永恒。”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沈昭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