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腹角雉是我国特有珍稀鸟类,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全球种群数量仅4000多只,素有“鸟中大熊猫”之称。5月2日,记者从玉林师范学院获悉,该校雉类研究团队在桂林市灵川县大境瑶族乡成功监测到一只雌性黄腹角雉孵化4只雏鸟的全过程,为这一濒危物种的野外繁殖研究提供了珍贵数据。
研究团队成员成市(前)和向导肖家富(后)在安装红外相机。
濒危雏鸟破壳全程实录
黄腹角雉在广西分布范围狭窄,主要栖息于桂林、金秀大瑶山、贺州等地的森林地带,其中大境瑶族乡是黄腹角雉的重要栖息地。自2021年起,玉林师范学院生物与制药学院教授贝永建带领团队承担中央财政林业草原生态保护恢复资金重点野生动植物保护项目,开展广西黄腹角雉种群调查、保护和生境恢复等工作。研究团队长期驻守该区域,对这一珍稀濒危鸟类进行系统性研究,为物种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四月,春意盎然,茂密的原始森林一片生机,正是黄腹角雉繁殖的黄金时期。研究团队深入桂林市灵川县大境瑶族乡腹地,开展黄腹角雉生态监测与保护。在资深向导肖家富协助下,研究团队成员成市身着迷彩服穿梭密林,攀越峭壁布设红外相机,力求全方位记录这一珍稀物种的每一个生活瞬间。
雌性黄腹角雉正在巢中孵卵。
功夫不负有心人。团队终于在4月25日迎来重大发现。肖家富凭借多年积累的经验,在一棵倒伏的马尾松枝丫间,敏锐地捕捉到一只正在孵卵的雌性黄腹角雉。这一珍贵发现令研究人员兴奋不已。他们迅速行动起来,利用红外相机和纽扣式温、湿度记录器,对该巢穴展开全天候监测。
红外相机清晰地记录下这只雌鸟的日常活动:它时而离巢觅食,时而回巢翻蛋,每个动作都透着谨慎与机敏。离巢前必先环顾四周,确认安全后才会轻盈跃下;觅食归来时同样警觉,确保无虞方回巢继续孵化。这种高度戒备的生存智慧,生动展现了这一濒危物种为延续种群所付出的努力。
4月29日11时,研究人员在查看监测数据时,惊喜地发现每个蛋壳上都出现一个小小的凸起裂痕,其中一个蛋壳上,雏鸟的小嘴清晰可见,正奋力啄壳,同时还能隐约听见雏鸟微弱的叫声,仿佛在向世界宣告新生命即将破壳而出。
刚刚下树的4只雏鸟,呆萌可爱。
4月30日8时,研究人员早早来到巢穴附近,小心翼翼地隐蔽在距离鸟巢30米外的竹丛中,用望远镜仔细观察着巢中的一举一动。9时45分,只见雌鸟站立巢中,低头朝下观望,随后煽动翅膀从树上轻盈地跳下,在地面发出“ga、ga、ga”的叫声,那声音仿佛是在温柔地鼓励幼鸟勇敢跳下来。而巢中的雏鸟探出头往下望,紧张地发出“ji、ji、ji”的叫声,似乎在说:“妈妈,我害怕。”地上的雌鸟加快叫声频率,时而抬头看向雏鸟,眼神中满是鼓励与期待。9时58分,在鸟妈妈的鼓励和催促下,4只雏鸟鼓起勇气,煽动稚嫩的翅膀,以垂直向下的姿态匀速掉落在雌鸟前后,落地瞬间在地上反弹一下,随后迅速翻转身体,颤颤巍巍地站立在雌鸟身旁,同时发出“ji、ji、ji”的叫声。雌鸟望向鸟巢,确认所有雏鸟都安全落地后,嘴里一边发出声音,一边朝森林中走去,幼鸟们则奋力跟随其后,开启它们在大自然中的新征程。
为濒危物种保护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黄腹角雉的巢一般建在树上,在野外非常难找,所以能监测到黄腹角雉孵卵,孵出雏鸟,非常珍贵。”贝永建说,此次对黄腹角雉繁殖过程的全程记录,为玉林师范学院雉类研究团队提供极为珍贵的研究资料,也为黄腹角雉的保护工作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未来,该团队将继续深入研究,为守护这些珍稀濒危鸟类贡献更多的智慧与力量。
贝永建指出,黄腹角雉的生存现状岌岌可危,不仅面临黄腹鼬、豹猫、乌鸦、蛇等多重天敌威胁,其自身的繁殖特性也制约着种群发展——每年仅产蛋2~4枚,且在野外的繁殖成功率极低。“因此,黄腹角雉的保护,不仅需要科研人员的努力,更离不开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和积极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