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围棋好的学生,学习也好,尤其是数学好,已经是一个共识。是下围棋让人变得聪明?还是围棋把聪明的孩子筛选出来了?直白的说就是,学围棋能让孩子变得聪明吗?
围棋对大脑神经的深度干预及其成瘾性,已被现代神经科学多维度验证。这种影响既体现在认知能力的提升,也反映在脑结构重塑与情感依赖机制中,形成“越深入越难割舍”的闭环效应。
数据显示,长期围棋训练会使职业棋手的前额叶皮层灰质密度比普通人高12.7%(主导逻辑决策),顶叶区神经元连接密度提升23%(空间想象核心区)。
这也从数据方面证明学围棋可以让人变得更理性,逻辑思维更清晰,也更有想象力。自古以来,很多历史著名人物都喜欢下围棋,历年省市高考状元中业余围棋高手占比很高。
围棋组受试者的海马体体积年增长率达1.8%,远超普通脑力训练组的0.5%。海马体主导记忆存储,这说明学围棋的确是可以增强记忆力的。
在围棋对弈时右前额叶(注意力、空间感)与顶叶(图形识别)显著激活,促进右脑功能单侧化发展。
职业棋手大脑额叶、颞叶、丘脑等区域连接密度达到普通人的近2倍,形成类似AI的“深度学习网络”。职业棋手复盘时能精确还原数百手棋局,源于背外侧前额叶与颞叶的高效协同。
所以职业棋手不但会下棋下的好,而且做其他的事情也会做的很好。例如柯洁就是一个多面手,聂卫平的桥牌也是世界顶级,范廷钰的国画也有相当水准,马晓春钢琴弹得也很好。
最传奇的是韩国棋手车敏洙,他自幼接受精英教育,精通围棋、钢琴、跆拳道等15种才艺,几乎都达到了专业水准。他人生最落魄时,身上仅有18美元,但凭借自己的高超记忆力和精准判断力最后成为了美国赌王,在九十年代就赚到了3000多万美元。但即便如此的身价,车敏洙在晚年还是回归了围棋。这也说明了围棋的确难以割舍。
围棋训练可增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促进神经元存活与突触可塑性,间接强化成瘾记忆。围棋胜负带来的刺激会触发多巴胺分泌,形成“赢棋愉悦-渴望再战”的成瘾循环。围棋段位制度、赛事荣誉等外部激励,与大脑奖赏系统相互作用,形成“成就-自我价值”绑定。
围棋的棋瘾能有多大?
1969年,17岁的聂卫平与同龄的北京知青程晓流一同被分配到黑龙江山河农场。两人虽同属该农场,但分属不同连队:聂卫平在一分场,程晓流则在九分场,两地相距约50公里(即100里) 。在北大荒的极寒环境中,聂卫平多次徒步穿越冰雪覆盖的荒原,只为寻找这位难得的围棋知音。
每一位下围棋的人都能理解这种棋瘾,棋瘾来了,可以下一个通宵。如果没有合适的对手,就会非常的煎熬。“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就是这种心态的生动描写。
围棋的长期训练会形成神经网络的“路径依赖”,戒断时前额叶抑制功能需对抗已强化的神经连接。如果突然停止围棋活动可能导致杏仁核也就是焦虑中枢过度激活,引发情绪失控或抑郁倾向。打断一盘进程紧张的棋很容易激怒棋手,例如第29届LG杯决赛第三局,柯洁与卞相壹的对局进行到了非常紧张的时刻,但这时韩国裁判孙根气突然冲进来中断了棋局,就令柯洁非常愤怒。
AI的出现,对棋瘾很大的人来说是一个天大的福音。因为他们可以通过AI了解了很多以前研究不清楚的变化,节省了自己人生的大量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