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安徽频道
在全党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关键时期,高校法学教育领域正积极探索全新的发展方向。2025年4月2日,合肥工业大学文法学院法学系党支部组织法学教师齐聚一堂,就如何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深度融入法学教育展开深入研讨,旨在构建全新的育人范式,为法治中国建设培育德法兼修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研讨过程中,教师们一致认为,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为高校法学教育筑牢了政治根基。《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明确指出,法学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贯穿始终。党支部书记刘海芳同志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分析中央八项规定在改进调查研究、精简会议活动、规范文件简报等方面对权力法定、程序正当、高效便民等原则的具体践行,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本质特征。比如,在讲解行政法中的行政程序时,可以结合中央八项规定中对会议活动精简的要求,阐述行政行为应遵循的程序正当原则,让学生明白政府在决策和执行过程中如何通过规范程序来保障公民权利。
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也为法学教育带来了价值重塑。在“法律职业伦理”课程中,教师可结合《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通过剖析典型案例,强化学生对法律职业伦理的认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观。例如,通过分析一些司法人员因违反廉洁自律原则而导致司法不公的案例,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法律职业伦理的重要性,明白作为未来的法律从业者,必须坚守道德底线,维护法律的公正与尊严。
在这场法学教育变革中,高校教师扮演着践行者和引路人的双重角色。在师德师风建设方面,教师们以身作则,在科研中严格遵守学术规范,在教学中坚决拒绝礼品礼金,以实际行动为学生树立榜样。法学系的教师们还积极参与廉政教育活动,将廉政理念融入日常教学中,通过讲述廉政故事、分析廉政案例等方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廉洁教育。
作为课程改革的设计者,教师们积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在行政法教学中,引入“中央八项规定实施中的政府行为规范”专题,让学生深入了解政府在权力行使过程中的规范与约束;在刑法教学中,结合“四风”问题衍生的职务犯罪案例,探讨犯罪构成与预防机制,增强学生对职务犯罪的认识和防范意识。合肥工业大学鼓励教师挂职锻炼、担任兼职律师,将实务经验融入课堂,这种“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已取得显著成效。
在法学教育改革的实践路径上,课堂教学的立体化重构和实践教学的协同创新成为重点。在案例教学方面,创新应用典型案例,如选取某市政府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被问责的行政诉讼案,引导学生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和实践能力;在课程思政方面,深度挖掘“环境资源法”“知识产权法”等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例如,在“环境资源法”课程中,结合中央八项规定中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引导学生思考环境资源保护中的法律责任和道德义务,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实践教学的协同创新体现在校地合作育人机制和虚拟仿真实验技术赋能上。通过“三下乡”活动,将法治廉政教育与基层治理相结合,为实践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同时,利用虚拟仿真实验技术,创设逼真的法律实践场景,让学生在模拟环境中提升实践能力。比如,合肥工业大学与当地社区合作,开展法治宣传和法律援助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法律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学校还建设了虚拟法庭实验室,通过虚拟仿真实验,让学生模拟法庭审判过程,熟悉诉讼程序,提升庭审技巧。
然而,改革过程中也面临着理论与实践脱节、考核评价单一化、技术应用滞后性等挑战。针对这些问题,高校提出建立“实务导师库”,邀请实务专家参与教学,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引入“过程性评价”,全面、动态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推动高校间技术平台共建共享,提高技术应用水平和效率。例如,合肥工业大学已经开始着手建立实务导师库,邀请了法官、检察官、律师等实务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定期为学生举办讲座和指导实践活动;同时,学校也在探索建立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除了传统的考试成绩外,还将学生的课堂表现、实践活动参与度、小组作业完成情况等纳入考核范围。
此次研讨为高校法学教育指明了新的方向,以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为引领,通过全方位的改革,培养出既精通法律专业知识,又具有廉洁自律品格的新时代法治人才,为法治中国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未来,合肥工业大学将继续深化法学教育改革,不断探索创新,努力打造具有特色的法学教育模式,为培养更多优秀的法治人才贡献力量。(刘海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