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样一条评论“书画没有统一的标准,智者见智,仁者见仁。能否超越也要看评判者的水平。”显得非常理智和客观,如果今人都能够有如此认知,那么也不会出现当今审美如此对立的局面,书法发展的环境会更好。



当今书坛有几个关于超越古人的言论不妨晒出来与诸君共赏:



第一个也是引发“超越论”争议的观点是著名已故书法家刘洪彪先生提出的,他说:“我并不认同当今一些认为今人书法一无是处的观点,相反我认为今人书法在某些方面已经超越了古人。”



这一观点迅速被发酵和曲解,被片面的理解为刘洪彪先生自认书法已经超越了王羲之、颜真卿,于是对于刘洪彪先生展开了疯狂的挞伐。



为了力挺好友,著名书法家张旭光先生也曾公开宣称:“我认为我现在的水平就已经超越了一些古人。”但是人们的矛头依旧指向刘洪彪先生,张旭光先生的相援并没有为好友分担多少谩骂。



另一位当今草书家王厚祥先生也曾提出过超越论,他说:“我们比张旭、怀素可能还有很大差距,但是比一比民国的书家还是可以的,书法家如果连超越民国的理想都没有,那还搞什么书法。我认为我的书法有写过于右任、林散之,我对魏晋笔法的研究比他们深入,他们也写不了我写的这么大的字。”



田蕴章先生也曾提出过超越古人的观点,他说:“刚学书法时我认为自己能够在十年时间超过欧阳询,学过一段时间以后我又认为我能够在二十年时间超越他,但是现在我认为我一辈子都无法超越欧阳询。”



田蕴章先生的话显然与前三位书家的观点完全不同,并且更符合当今很多人的观点,因此赢得一片掌声。



细品这两种观点,可以看出其实对于是否能够超越的思维基础是继承和创新之间的理念差别。沉迷于继承的人是绝对不敢想超越的,但是勇于创新的人是绝对不会畏惧超越的。



艺术家没有引领时代潮流的意识,那又怎么推动艺术的发展,甘于继承, 并且还认为穷其一生能继承古人的一二已属不易,那么古人的东西岂不要被后代逐渐丢尽了吗。所以甘于继承反对创新的人才真正要将书法推向毁灭。



时代和文化在进步,那么书法当然要与时俱进,书法要有属于时代的审美标准,不能一味的用传统书法来衡量今人创造。



当今有些舆论非常不好,那就是一味的尊崇古人贬低今人,从各个角度来分析今人比古人的不足,穷尽一生所学只为将今人贬得一无是处,宣扬消极思想,迎合大众的崇古思想和自卑心理,其实就是为了制造话题引流吸金。



无论今人书法在某些方面是否已经超越了古人,书法家都要有超越的勇气和理想,并将这种信念传递下去,即便今人无法超越也希望后人不要甘于颓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