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和跨文化创作的主要挑战在于专业性和多元文化的整合,需要顶尖学者的指导合作,并具备开放的心态和持续学习的能力。"

"纪录片的爱好者依然会继续观看纪录片,不论通过何种设备,关键是创作者如何在当今时代利用观众喜欢的方式进行创作。"

"个人的认知和喜好是有限的,因此不能停留在过去,要勇于更新自己,终身学习和与年轻人交流是适应变化的关键。"

"在纪录片创作中,宏大背景只是背景,最打动人的往往是细节,导演需要平衡两者,既展示历史事件的背景,也注重人物和团队的细节表达。"


敦煌壁画流转千年的色彩里,在故宫琉璃瓦折射的光影中,在卢浮宫跨越东西方的艺术对话间,周兵导演用镜头搭建起一座座文化的桥梁。

作为三度获得"中国纪录片年度导演"称号的创作者,他带领团队与故宫、卢浮宫、敦煌研究院等世界顶级文化机构展开深度合作,用影像诠释文明的对话。

从《故宫》《敦煌》到《千年国医》,从胶片时代到数字浪潮,周兵导演始终站在纪录片创新的前沿,在真实与艺术、历史与当下、本土与国际之间寻找平衡点。面对短视频时代的冲击与跨文化创作的挑战,这位兼具学者底蕴与导演视角的创作者坦言:

"纪录片的核心永远是真实,但表达方式需要与时俱进的勇气。"

以下内容节选自京商思享会对周兵导演的音频采访。


您曾与故宫、卢浮宫、敦煌研究院等国际顶尖文化机构合作,在跨文化合作中遇到过哪些挑战?又是如何应对和融合不同文化视角的?

周兵导演:跨界和跨文化创作的主要挑战在于专业性和多元文化的整合。以传媒为例,单一的学术背景可能不足以支撑跨领域的创作,因此需要跨领域的顶尖学者进行指导合作。同时,跨文化创作还需要将不同领域的文化和学术信息重新组合,创造出全新的故事和表达方式。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创作者必须具备开放的心态、持续学习的能力和愿望。此外,多元文化的平衡与表达也构成了一个重要挑战,虽然最终的作品可能看似简单,但背后往往需要大量的学习、调研和思考。


您的作品记录了中国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在当下这个短视频时代呢,您如何理解纪录片?在今天社会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周兵导演:短视频的流行源于信息获取方式的改变,尤其是手机的普及,它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娱乐的重要工具。然而,短视频的碎片化和娱乐化并不与纪录片的创作和传播产生本质冲突。纪录片的爱好者仍然会继续观看纪录片,不论通过何种设备。因此,纪录片创作者更应关注如何在当今时代利用观众喜欢的方式进行创作,而不是过多关注短视频对纪录片的冲击。重点是找到适应时代的创作方法,而非陷入两者的对立比较。

从胶片时代到数字时代,技术在变,观众的审美也在变。您是如何应对这些变化,并保持自己风格的?

周兵导演:不断学习和保持好奇心是非常重要的。个人的认知和喜好是有限的,因此不能停留在过去,要勇于更新自己。终身学习、与年轻人交流以及了解不同年代在互联网上的喜好和审美,都是适应变化、充实自己的关键。总之,要不断学习,跟上世界的发展步伐,提升对变化的认知。

近年来,越来越多年轻人加入纪录片创作行列,您对他们有怎样的建议?是否愿意支持青年导演成长?

周兵导演:给出建议时,首先要问自己是否真正喜欢这项工作;其次,必须有明确的职业规划,而不是随意跟随感觉,要有专业的进步和发展计划。做纪录片是艰苦的,需要做好吃苦的准备,具备坚持的耐力、毅力和耐心。成为一名纪录片导演或制片人,需要勇气和决心,这些都是至关重要的。

纪录片介于“真实”与“创作”之间,您如何在真实记录与艺术表达中找到平衡点?有没有遇到过两难时刻?

周兵导演:真实是纪录片创作的核心元素,是艺术表达的基础。虽然艺术手法和技巧在创作中非常重要,但它们不能替代真实的表达。真实始终是纪录片不可或缺的核心观念。


您曾参与2022年北京冬奥会官方电影的顾问工作,这样的大型国家事件如何在影像中做到宏大叙事与细节感人?

周兵导演:在纪录片创作中,宏大背景只是背景,最打动人的往往是细节。过多展示琐碎的细节可能导致故事结构凌乱,而过于注重历史背景则可能缺乏真实的细节和情感共鸣。导演需要平衡这两者,既展示重要历史事件的背景,也要注重人物和团队的细节表达,以便更好地打动观众。

当下“文化自信”成为关键词,您如何看待纪录片在构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的作用?

周兵导演:纪录片因其真实性和对生活、历史事件及未来展望的记录,具有独特的表达方式。它是记录和传播本国艺术、文化和历史的重要手段,尤其在国际传播中尤为重要。对于中国来说,通过纪录片表达历史,并采用国际化的语言进行有效传播,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播方式,也是软实力的体现。

接下来,您有没有什么新的创作计划或梦想中的题材可以透露一下?

周兵导演:我正在制作一部关于敦煌1600年艺术发展的纪录片,预计今年五月完成,并将在敦煌当地的研究院电影院放映。

与我之前的纪录片《敦煌》不同,这部新片更侧重于敦煌艺术的创新与发展,是一部简洁的概括性介绍,主要面向游客。相比之下,之前的《敦煌》则更加详细地讲述了敦煌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命运,这部主要讲莫高窟的历史,内容更为细致。


通话最后周兵老师表示,今年还有另一个重要任务是即将推出的《千年国医》纪录片,纪录片的播映工作目前正在努力推进中。

从央视编导到国际合拍的实践者,从历史讲述者到青年导演的引路人,他始终相信纪录片是"文化自信最柔软的铠甲"。

纪录片永远需要两种品质:“对真实的敬畏,以及对创新的渴望。”这句话或许正是他三十年创作生涯的最佳注脚——在守护文化根脉的同时,始终保持着如莫高窟壁画般绚烂的想象力,让中国故事在世界舞台上绽放独特的光芒。

如果你还想学习更多纪录片拍摄相关知识,周兵导演将在6月17日-6月29日在线上开设《纪录片拉片课程,一起来解读15部世界上经典纪录片,从不同的视角去学习优秀导演们的创意设计,故事技巧以及他们内在的精神力量。


周兵导演简介

中国传媒大学 电视编导专业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艺术史博士

美国南加大 USC 访问学者

曾任香港城市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

华东师范大学 、四川大学等学府客座教授,

现任西北师范大学、北京电影学院硕士生导师

工作经历

※ 曾在中央电视台工作20年,历任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编导 、《东方时空 · 纪事》栏目和《东方时空》特别节目组制片人;曾任中央新影集团特别节目部主任 , 中央新影集团周兵导演工作室艺术总监;创办北京、香港东方之子影视机构 。创办“爱上纪录片”新媒体平台 。

※ 近20年来,带领团队分别与北京故宫 、台北故宫 、法国卢浮宫 、敦煌研究院等 博物馆 、英国查尔斯王储基金会 、上海世博 会 、北京APEC国际会议合作制作纪录片或宣传片 。拍摄纪录过的文化机构有荷兰亚洲博物馆 、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 、法国吉美博物馆 、上海博物馆 、南京博物馆 、中国第一和第二历史档案馆 、美国国家档案馆 、美国亨廷顿图书馆 、大英图书馆 、法国国家图书馆 、日本及韩国世界非物质文化古蹟及保护机构 、新加坡 、马来西亚 、印尼等历史文化博物馆 。

※ 曾任第十五届上海电视节 、2010年北京国际电影季 、2013年中国国际新媒体短片节 、 2018年中国广州纪录片节金红棉评委 、2022年北京冬奥会官方电影专家顾问 、2023年第十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ReelFocus真实影像计划”评委。

导演代表作品介绍

电视纪录片代表作:

《故宫》《台北故宫》《见证香港故宫》《敦煌》《梅兰芳》《下南洋》《外滩》《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千年菩提路》《千年国医》《百年巨匠》等;

※ 纪录电影代表作:

《外滩轶事 》《遇见南京》《香港时刻》《穿越丝路的花雨》《千年莫高》《舞者-共命鸟》等;

※舞台剧代表作:《敦煌》;

作品播出

※从2000年开始致力于中国纪录片的国际传播和联合制作,作品分别在中国中央电视 台和美国国家地理,美国历史频道,英国 SkyTV,NDR,德法 Arte 等众多国际主流媒体播出;

※作品曾在Hotdocs 、German Premiere 、Australian premiere 、Oceanic premiere 、Baltic premiere 等电影节入围,在South Korea参加首映;

曾获奖项

※ 获得过白玉兰,金熊猫,星光奖,金鹰奖,金红棉,五个一等二十余个国家级奖项。联合制片人电影剧情片《长江图》获柏林电影节银熊奖;

※ 曾三度获得中国纪录片年度导演。

学术界评价

※ 周兵创作理念一直在不断的创新,突破了纪录片原有的界限,拓宽了纪录片的表 现方式和手法 。他在传播中国经典传统文化中,注重国际合作,同时进行纪录片产业化的实践 。他创作纪录片的风格和模式被很多电视台模仿学习,是新一代中国纪录片的标志性人物之一。


课程咨询扫码联系课程小助手


运营统筹丨马东西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豆瓣及网络,

若有侵权请主动联系我们。」

益起映创的新老朋友们:

我们专注影视教育12年,提供300+门课程覆盖电影全产业链,助力超100万爱好者与从业者成长。现在发起"学电影"用户调研,填写问卷即赠100元课程券。您的意见将帮助我们更好陪伴电影人"一起硬闯"!

扫码填写问卷(1分,领取福利>>

益 起 推 荐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