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你听说过古代的“宫廷菜”,但是你知道“官府菜”吗?



官府菜指的就是古代官员、士大夫家族或文人雅士府邸中流传的私房菜肴。它不如宫廷菜奢华,但是更注重雅致和内涵,把所谓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发挥得淋漓尽致。



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聊聊古代的官府菜吧~

官府菜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很早的时期。

早在东汉,光武帝皇后郭圣通之弟郭况因经营黄金铸造业而致富,他家就有“琼厨金穴”之称。



而晋朝石崇家为客人准备豆粥效率极高,可以“咄嗟立办”(立刻就可以办到)。



到了唐宋时期,文人官员崇尚精致的生活,经常聘请私人厨师为自己下厨,这些菜肴结合了地方特色和文人审美,逐渐形成独特的私房菜体系。



唐朝的韦陟府第有“郇公厨”之号,段文昌府中庖所称“炼珍堂”,外出行厨号“行珍馆”,韦巨源府第自制“烧尾宴食单”。还有我们熟悉的唐朝诗人白居易的府邸也有“白家菜”。



宋朝张俊官邸一日可办二百余种馔肴的筵席。类似例子不一而足。



这种私房菜在明清时期发展到了高峰。当时官僚体系发达,官员间私交频繁,自然就需要宴饮助兴。



广东巡抚张之洞府中厨役就有百人,还专门设置了“燕翅房”来处理高档干货。



官府菜在这一时期分化出了多个流派,我们举几个典型的例子。

孔府菜

这是山东曲阜孔府传承的官府菜,以清淡、鲜美、醇厚为特色,注重保持食材的原味。



从食材到礼仪再到菜名,都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直隶官府菜

直隶官府菜起源于明朝,鼎盛于清代至民国,流行于京师附近的直隶省(今河北保定一带)。



历代直隶总督上任时会带来家乡的厨师和饮食文化,与当地食材和烹饪方法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直隶官府菜。此外,直隶官府菜还吸收了宫廷菜、江浙菜、安徽菜等地方菜系的特色。



谭家菜

这是清末官员谭宗浚家族创制,谭宗浚是同治二年的榜眼,因此谭家菜也被称为“榜眼菜”。



谭家菜常用食材包括鱼翅、鲍鱼、燕窝、海参等高档干货,融合了粤菜与京菜特色,被誉为“官府菜活化石”。



随园菜

随园菜得名于清代文学家袁枚所著的《随园食单》。



随园菜十分讲究原料的选择,上至山珍海味,下至一粥一饭,选料都有严格要求。随园菜强调“一物各献一性,一碗各成一味”,注重食材本味与文人雅趣。



明清官府菜追求极致。比如一道文思豆腐要把嫩豆腐切出五千细丝;



一道蜜汁火方要用金华火腿芯煨三天,一道菜就要消耗整条火腿。



还有上面提到的谭家菜里的黄焖鱼翅要用文火慢炖六个小时;



孔府菜的神仙鸭子要求蒸制时香炷燃尽即熟。



这些时间成本和烹饪成本都把菜品变成了“奢侈品”。

而在官府菜的奢侈背后,是大量的资源浪费以及社会矛盾。



《清稗类钞》记载某官僚宴客的一道“鸽蛋镶金华火腿”,一个客人就要消耗20只鸽子取蛋。



1876年丁戊奇荒中,山西巡抚曾国荃仍在操办“八珍宴”,是真正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随着清朝灭亡,官府厨师流落民间,部分菜肴进入酒楼或富商家中。比如,谭家菜在民国时期转为私房菜,需要提前预定。



一些官府菜因为食材昂贵、工序复杂,逐渐式微。但少数经典菜式被保留,比如北京饭店的谭家菜、曲阜的孔府宴等。



孔府宴、盐商菜等通过文旅结合,成为了地方文化名片。



官府菜的精致理念也影响了当代高端中餐,比如大董、新荣记等餐厅借鉴其摆盘和技法。



还有一些餐厅在官府菜传统基础上融入了现代烹饪技术,比如分子料理手法。



纵观官府菜的历史,它不仅是中国饮食技艺的体现,也是古代士大夫生活美学的缩影。官府菜的奢侈程度不仅体现在食材的珍稀、烹饪的繁复,更与当时的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密切相关。



在当代视角下,它提醒着我们:任何脱离社会现实的精致化消费,终将演变为文明进程中的文化悖论。



以上就是官府菜的内容~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