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军部队中,比较出名的军级或师级部队有不少,像第5军、新1军、新6军,以及整编74师等,很多人都比较熟悉。
但再往下,像团级部队,打出名声且有自己“外号”的,就屈指可数了。
而这其中,隶属于黄维12兵团的18军118师33团,就有“老虎团”之称,该团战斗力究竟如何呢?双堆集战役中,打的最惨烈的战斗之一,即大王庄争夺战,便是我军与这个“老虎团”之间的硬碰硬较量。
一、“老虎团”的由来
“老虎团”这个称呼,其实并不是这个33团的准确外号,其在国军内部叫“英雄团”。
该部的上一级单位是18军118师,而118师原本隶属于国军87军序列(辽沈战役中的87军为重建部队),在1945年(一说是1944年)转隶到了18军。
转到18军后,考虑到该师实力太弱,时任该军军长的胡琏,就从18军的两支基干部队,也就是11师和18师之中,分别抽调出了一个团,划拨给118师。
这两个划拨至118师的团,一个是11师的33团,另一个则是18师的54团,而我们要说的“老虎团”,便是其中33团。
33团当时的主要组成,是以老兵为主,该团的不少官兵,是自18军建立时便在,因此算是经历了大小多场阵仗。
到了抗战结束后不久,即1946年,国军对部队进行了整编,其中军级部队改为整编师,18军则成了整编11师,师长胡琏,下辖11旅、18旅和118旅。
其中33团,当时属118旅建制,而该团之所以能被称为“老虎团”,那就得说到南麻战役了。
我们都知道,在1947年5月,华野打响了著名的孟良崮战役,经此一战,国军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74师被全歼。
而对于国军来说,74师的覆灭,更多的则是震撼和心悸。
心悸就在于,谁也没想到这么一支精锐部队会被华野全歼,正因如此,在孟良崮战役后国军进行了相当深入的思考,同时也结合74师的“惨痛教训”,改变了之前的战术战略。
其中比较明显的,就是部队出击时不再一字排开,而是改为“密集平推、步步为营”,用国军当时的话来说就是,“并进不如重叠,分进不如合击”。
而这么一来,就给华野带了不小的麻烦,由于敌人兵力太过密集和集中,自然就难以寻找到歼敌机会。
在此之后,华野为寻找战机一分为三,其中陈毅、粟裕带领二、六、七、九纵在沂水方向迎敌,并在南麻一带,对上了胡琏的整编11师。
而胡琏这边,用来防守正面吴家官庄阵地的,正是118师。
由于胡琏在南麻一带修建了大量的“子母堡”以及各种工事,这就让华野在进攻时极为缠手,华野二纵的战史就记录,“敌工事构筑上,以子母堡为阵地核心,外围配以地雷、集束手榴弹等......各堡之间相互联通,两侧多有掩体和交通沟。”
这种密密麻麻的地堡,是华野之前的战斗中很少遇到的,加上当时因为正值雨季,炮弹、手榴弹受潮,就导致了此战打的极为不顺。
而敌118师在战斗中,会先派出小股兵力袭扰我军,以便让华野突进部队过早展开进攻,等到华野攻击部队占领一部分前沿阵地后,则马上发起猛烈反击,利用炮火优势,切断华野突进部队与后方的联系。
这么一来,就给华野造成了不小的伤亡,除此之外,118师还会利用假投降的方式从背后进行偷袭,可谓是相当的狡猾和奸诈。
除了奸诈与狡猾,118师南麻战役中还表现的极为顽固,当时118师有一个加强连守在南麻外围阵地马头峪,当华野基本占领该阵地时,这个连差不多已经被彻底消灭,无一人愿意投降,并且,仅剩的几个伤兵,还试图找机会扔手榴弹。
南麻战役后,118师33团被国军授予“英雄团”称号,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老虎团”的外号被慢慢叫开。
二、黄维的安排
1948年,国军鉴于在正面战场上的颓势,因此对部队再次进行整编,恢复了军师编制,整编11师恢复为18军。
不久之后,国军以胡琏兵团为基础,又组建了第12兵团,下辖第10军、14军、18军和85军。
这四个军中,10军和18军都是胡琏的嫡系,因此,这个12兵团理应是由胡琏任兵团司令的,当时任18军军长的杨伯涛,甚至已经摆好了庆祝宴,准备庆祝胡琏升任兵团司令。
结果,由于白崇禧的掺和等多重因素,胡琏并未升职成功,而是由黄维担任了12兵团的司令一职。
胡琏之所以没能当上兵团司令,这其中的争权夺利相当复杂,在此就不展开赘述,我们重点来说一说淮海战役中,那个“老虎团”33团的表现。
1948年11月,淮海战役打响,国军黄百韬部在华野的围追堵截下,被包围在碾庄一带,经过数日苦战,黄百韬的7兵团被消灭在了碾庄。
黄百韬部覆灭后,国军李延年的6兵团以及刘汝明的8兵团惊惧无比,十分担心自己也会被我军包围消灭,于是,这两人就开始缩手缩脚,部队前进速度也大大降低。
而他们这一慢,就让我军抓到了一个战机。
在黄百韬覆灭前夕,国军为救7兵团之危,同时也为了打通徐州到蚌埠之间的联系,曾下令李延年、刘汝明和黄维向北推进,其中,黄维是走蒙城到宿县这一路。
原本三个兵团齐头并进的话,还真让我军不好打,结果在黄百韬覆灭后,李延年、刘汝明放慢了速度,这就让黄维的位置突出了出来。
在这种情况下,淮海战役总前委当机立断,决定由中野主力对黄维实施围歼,以华野主力阻击前来救援黄维的国军。
命令下达后,中野全线出击,而黄维在到达南坪集一带后,也发现了似乎有被解放军合围的风险,因此就试图向李延年靠拢。
但中野岂能让他完成靠拢?最终,黄维被包围在了双堆集一带。
被包围之后,黄维自然不肯坐以待毙,期间曾尝试突围多次,但均被中野打了回去,不过,当时的中野元气尚未恢复,且严重缺乏重武器,因此,想要吃掉与自身兵力相差无几的黄维兵团,肯定是存在相当大的困难的。
关键时刻,按照总前委的指令,华野七纵运动至双堆集南侧,其中七纵的20师,在中野六纵司令员王近山的指挥下,计划与六纵46团并肩战斗,向尖古堆、大王庄发起进攻。
防守在尖古堆的,是当初与敌33团一同调往118师的54团,该团在南麻战役后被授予“威武团”称号,此时该团隶属敌12兵团第10军114师,而防守大王庄,则是“老虎团”敌33团。
尖古堆和大王庄这两个地方,是黄维核心阵地的重要屏障之一,这两处一旦被攻破,那么我军便可长驱直入,因此这两处至关重要,而黄维把54团和33团放在这里,用意十分明显,那就是相信这两个团,绝对不会让他失望。
三、血战大王庄
战斗最先在大王庄打响,面对华野和中野的联手进攻,敌人这个“老虎团”猝不及防,在12月9日被赶出大王庄,但短短两个小时后,也就是9日晚22时,这个33团就在黄维的强令下,向大王庄进行了极为疯狂的反扑。
曾任中野六纵46团一营教导员的左三星,对这次战斗印象极为深刻。
他回忆说,在战斗打响后,没打多久他就开始觉得不对劲,哪里不对劲呢?这股来反扑的敌人,不仅枪打的很准,同时还敢贴身近战,只要其有机会近身,马上就会用刺刀进行白刃战。
最让左三星忘不了的,是从战斗开始到彻底打退敌人,他身边的通信员牺牲了六个。
左三星的回忆丝毫不错,大王庄战斗,是整个双堆集战役中打的最为激烈的战斗之一,敌我双方基本上是逐屋逐户的在进行反复争夺,多处阵地是在反复拉锯中,得而复失又失而复得。
由于敌人极为凶残且反复进攻,因此46团伤亡极大,在挡住了敌十多次进攻后,46团已经到了极限,其中46团的9连和10连,已经仅剩10几个人,而左三星,也做好了与阵地共存亡的准备。
关键时刻,同样损失严重的华野七纵,把最后一支预备队也投了进来,这支预备队是七纵的警卫连,一共150多个人,看到他们上阵,左三星也意识到,已经没有其他队伍可派了。
而这150个人,个顶个的都是精英,用左三星的话来说就是,“小伙子个个人高马大、动作利索,手里拿的也都是“好家伙”,看气势就知道不一般”。
有了这支精锐投入,已经到了强弩之末的敌33团,自然成不了太大气候了,不过即便如此,敌残兵还是相当顽固,包括还能端起来枪的汽车兵、通讯兵,甚至还有伙夫和马夫,根本没有投降的意思,而是继续顽抗到底。
最终,七纵警卫连在付出了超过一半的伤亡后,才将敌33团最后的有生力量消灭干净。
而随着33团的覆灭,标志着大王庄这个重要据点已经被我军牢牢掌握的手中,与此同时,防守在小王庄,且全程目睹了我军与“老虎团”血战的敌85军23师67团,早已没有了之前的心气儿,他们太清楚“老虎团”的厉害,如今照样被我军消灭,所以该团团长当机立断选择了投诚。
就这样,小王庄不攻而克,而随着大小王庄的攻克,以及被黄维深深倚重的“老虎团”被全歼,预示着国军12兵团的末日也要来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