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菇嶺和石屋寺,犹如南天门上遗落邳南地区的一对明珠,照亮了古老的山峦草林,辉映着美丽的古镇乡村。禪寺峻嶺,早已闻名于世,我却无缘看到,心存遗憾久矣。幸五一假期,应芳邻邀约,共赴佳地,观寺尝景,岂不快哉!
是日,百花绽放,春和景明。下午的阳光更觉暖和,“宝马”犹若脱缰的野马,在邳南大地上驰骋。转瞬已抵古城。久仰的磨菇嶺矗立面前。
磨菇嶺位于苏豫皖丘陵地带睢邳铜的邳南占城镇,那里山峦起伏,状若游龙。后劈山取石建没新家园,周围料石挖尽,独留体态俊俏、风光独特的磨菇嶺。看去确如鬼斧神工,匠心独具,令人惊叹,才得传于后世。今有幸看到,倍觉親切感人!
磨菇嶺呈圆柱状,植被覆项、冠冕翠绿,周边壁立千仞、岩体斑驳陆离。颇欲登顶天下,却嫌绕远而退缩。只见嶺下粼粼一泓碧水荡漾,倒映浩浩万里天光,虽无游艇画舫,也见林鸟群翔……
岸畔摊贩云集,山货满目琳琅。忽见一地摊前日本兵独立一旁,惊疑间近前一看,原是一橡皮模特,旁书:愤恨发泄处!见几个孩子正挥拳猛击呢。
明白了,这里是革命老区,爱憎分明。须知不远处的占城小学,就曾是古邳暴动组织发动者、时任邳县县委书记的王树璜烈士就读过的学校,这所学校也培养出许多革命英雄人物如王剑一等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对这里最好的注释。
从磨菇嶺到石屋寺,咫尺之遥,“宝马”前出转了一个弯,天色向晚,暮鼓晨钟,晚风隐隐传来浓郁的焚香味道,抬头一望,古寺矗立面前。山门大书“山环古寺、月照禪林”,门前高大陡峭的十二层青石台阶,古朴典雅,没有扶手,让人望而生畏。我随众奋力攀登,三步一喘,五步一停,终于登顶,穿过山门,院里苍松翠柏,郁郁葱葱,让人耳目一新。殿内梁悬幡符,佛雕慈眉善目,莆团齐整,香客不断。福袋飘浮,烟雾缭绕。寺院左边的三筒古碑苍桑,也为名刹添彩增色,可惜字迹横糊,难以辨认,不知经纬,心存遗憾,怏怏而去。
转到寺后,上面又呈一座大殿,规模宏伟。犹若“发现新大陆,”再拾级而上,奋勇攀登,缓步向前,终于走进大殿,规模宽阔,金佛焕然。只是幡符尚未展尽,雕象未全到位。原来这座大殿尚在重建之中,几位工匠手忙脚乱地拾掇什么。鉴此,我忙问:“缘名石屋寺的石屋在何处?”他手指东北方向:“那里。”哪里呢?寻来找去,不得要领,一知情者指着脚下密告我:就在这里。前面档板断路,只好望板兴叹,扫兴而归。
已经来过几回的一位芳邻告诉我,那边还有尼姑庵看不看?当然要看,不留遗憾呀。远见庵门尚开,似闻尼声咿呀,近前一看:却已庵门紧闭,毫无生息,只有觀音菩萨还默默守在旁边的水池中,是在为尼庵站岗放哨吗?“僧人不识解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看来这里的僧尼却是时间观念极强,惜时守规、不给游人多畄一丝分秒的,对下班时间的掌控分毫不差呢。
车窗外晚风徐徐、新月隐隐。归途中不觉饥腸辘辘,过了运河高架桥已是万家灯火了。当大家兴说去哪家酒店时,我正啄磨着游记新诗呢。不妨记下,搏君一笑:
天赐地生比凤銮,
双珠璀璨耀邳南。
石屋寺里参禅意,
磨菇嶺中笼翠烟。
鬼斧神工铸俊嶺,
清风明月接尘缘。
俊嶺钟磐无限好,
岁月悠悠意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