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9元火车票盲盒开出周六从太原去北京的动车票,不想浪费,决定上北京周末游一天。

坐上车,有一对夫妻扛着几大包黑色塑料袋进入车厢,将这黑大包都扔上行李架,其中有个包系口处露出空隙,掉出几个东西到地上,定睛一看,是金箔纸做的元宝。

有乘务员过来问这是什么东西,男人一边捡起来,一边委婉说道:这是给先人用的东西。

此时距离清明还有一周,我心想,也许他们是带回老家用的,也许他们是带到其他城市里摆地摊售卖的。总之,不管是何种情况,我还是第一次在列车上见到这种情形。

潘家园旧货市场


在北京丰台站下了车,坐地铁10号线来到潘家园,有人在这里接应我。

虽然之前已经来过北京几次,但还是第一次来逛潘家园旧货市场,兴致勃勃走进去,先到了卖旧书的地方。

这个市场有常驻商家,也有临时摆地摊的,但大部分看起来应该都是常驻的。其书画大多比较趋于一致,每个摊位上,摆放最醒目的都是毛主席画像或者红色书皮的语录。在那个时代,想必这种语录是人手一本的。

当然也有其他一些旧书刊,成堆列在那里,一般是5块钱一本的价格。还有一些很明显是新印刷的怀旧刊物,塑封都没拆,有很多成套的四大名著小人书,看品相,我估计跟拼多多上卖的那种类似。


我不是什么古董专家或者古玩爱好者,对收藏兴趣不大,所以也没必要考虑它们的价值什么的,就这样走走看看。

然后转入更大的市集区,这里卖的种类更丰富了,各种古玩、文玩、饰品、画作等等,看得人是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这里还有好多外国人也来逛,我在这里转来转去,最终其实也没想好我能买个什么。

实际我最有购买欲望是在看到一个旧CCD相机摊位的时候,我突发奇想,寻思这里会不会有旧的收音机。我突然意识到,也许我需要一个收音机。如果我有一个收音机,我就可以每天晚上10点以后,扔掉可恶的手机,戒掉烦人的互联网,不必让眼睛被屏幕光所劳累,回到最初的生活,熄灯后,静静的,只是听一听收音机节目。

但可惜我在逛了一大圈后,最终没发现一个卖收音机的摊位。

潘家园名义上是旧货市场,但我感觉随着时间流逝,在大部分区域中,它更像是一个小商品市场集中地了。

798艺术园区


离开潘家园后,来到了798艺术园区。我之前一直记不清这里的名字,总把它叫做687园区或者789园区。

这天天气不错,虽然气温比较低,但胜在天气晴朗,恼人的扬沙天气终于退却,属于春天的青蓝天空重现光彩。

这是一个很大的园区,相对来说比较时尚,能看到许多文艺青年在这里闲逛拍照。我很好奇为啥这次来北京,感觉比之前几次来时看到的外国人更多,仿佛在任何一条马路上,随时都能发现外国人。同伴告诉我:因为这里是朝阳区,北京的外国人大多集中在这里。

这里有挺多店,也有不少艺术墙。春天来这里,确实很出片。这里好像外地游客并不算特别多,傍晚在这里走走逛逛,感觉很舒适。



我发现了一座天桥,猛然觉得这里拍照片最好了。不得不说,北京的春天确实比太原的春天好看多了,建筑和植物相得益彰,设计很合理,有些画面让我觉得跟电影或动画里都没差,这大概就是大都市的底蕴吧。

我在这里拍了不少看起来比较文艺的风景照,足够一段时间作为我公众号配图使用了。

宜家超市


在紫光园吃了一顿烤鸭和几个菜,然后骑自行车来到宜家超市。

我早就听说过宜家,但从未见过。这次终于来了,是一个非常大的地方,说是一个超市,但堪称是一座商城。

在这里我感到非常失落,以前逛那些名胜景区的时候,只觉得大城市人多,没感觉大城市有多发达多舒适多美好。但置身于宜家时,我有点破防了。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在北上广生活习惯的人会很不适应小城市,这简直就不是一个次元。

宜家基本涵盖了家居中所能需要的所有物品,从室内装修设计到床和衣柜,再到沙发和厨具,以及生活中各类各样的物品,太丰富了。

这里的沙发床铺什么的都可以随意坐,许多人会坐在上面休息。我也坐了一下,很舒适。我过去很少想象每一间屋子可以装修那么好,之前无论是看视频亦或者看图册,都没直接坐在样板房里的感受深入人心。

大城市确实物产丰盈、方便、而且能见世面。如果我现在回到20岁,我绝对愿意出去闯闯而不是窝在山西太原。其实在很多地方都已经见识到物产、服务、公共设施等是多么领先,我突然觉得我们生活得挺落后的。

尤其是服务,我发现越大的城市,服务态度越好且越完善。在某些地方作为消费者进去,服务者拽得像欠了他钱似的,明明是消费,却仿佛在求施舍。但在大城市,因为商家竞争压力大且注重品牌形象,反而总能得到宾至如归的感觉。

当然,在北京也不全然是优点。譬如地方太大了,找个便利店要走很多路,譬如打车要更贵一点,地铁要更拥挤一些。站在地铁里,我从不幻想会有空座位,看地铁里握着扶手的人们,看不到太多开心轻松面容,大多人都显得比较心事重重。

如果你能关注我,那可真是太好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