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半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了,因为国内的AI也会接受 "大多数人暴力"。如果你要问中国还有贫穷与富裕的鸿沟,AI会说你这是偏见,因为它输入的主流媒体的信息,要歌颂美好生活。
当然,文学家也可以歌颂,但多半比不过AI,因为批判永远是沉浸在自己生命的故事里,是富于个性化的感受;赞美也一定如此 —— 我们直面的是“这一个”鲜活的生命,而不是宏大的祖国、人民、伟大与超越。当我们书写宏大的赞美时,多半不太文学,不太具有典型环境、典型人物的笔触;而AI却擅长于宏大叙事。
一定要写赞美的文学,具有生命体征的人类,十有八九拼不过那日益强大的AI。这批作家可以集体失业了。
说句实话,如果不是以细节致胜的小说,诸如诗歌、散文,甚至玄幻小说,都有可能让AI封神。
我们再回到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我更认同的批判性是文学自身的批判性,也就是说,文学不仅仅是一种生活现象的复写,它不是AI这种在大数据算力支持下的超级复读机。
文学是人学,是灵魂之学。
它的本质就是批判,是人类的自我批判。批判正是文学创作的内在驱动力 —— 创新永远推陈出新,在百花园中,没有一朵重复的花。
这就是文学的广义批判。
如果说AI将以它强大的复写能力碾压掉平庸的作者,甚至干掉会计、律师、文员…… 诸多工作岗位,我仍然相信,那些从事真、善、美的创作者永远不会被AI替代。只要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认知没有终点,AI充其量也就是人类智慧的一个影子。
而对真、善、美的追求往往是通过对假、丑、恶的批判呈现出来的。没有对假、丑、恶的批判,用于陈述的真、善、美不过是空洞的口号,不是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