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藤1980年买下了自己在1973年设计的住宅“富岛邸”,改成工作室,最早只有100平方米。而现在的安藤建筑事务所面积也不大,是一所小楼,地上五层、地下二层。从一楼到五楼都是挑高的开放空间,安藤解释说,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身为老板的自己,把座位安置在这个挑空空间的最底层,面对着员工进出的一楼玄关之处,具备指挥中心的功能”。这样,员工进出事务所,必定会经过安藤的面前。从安藤自己的座位大喊一声,声音可以传到每个角落。只要爬上楼梯,每个员工在办公桌前工作的样子也一览无余……更夸张的是,安藤还规定,除了与海外客户与合作方联系,员工禁止使用电子邮件、传真、手机等工具,所以安藤事务所的日常对外联络工具,居然是五部固定电话。安藤颇为自得地说:“如此一来,以我为首的二十五名员工带着随时如临战场的紧张感……员工在跟谁谈什么、是不是出了问题等,我立刻能够掌握。”
为什么这样安排呢?安藤解释说,他认为,像自己这样小而精干的建筑设计团队,就应该像一支效率和凝聚力都高的“游击队”,每个人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才干,承担各自的职责。但同时,组织本身,反而具有自我膨胀、臃肿的惯性,如果事务所规模持续扩张,每个人在其中就不可避免地会人浮于事,进而逐渐消磨掉自己对于建筑设计的热情,同时老板也无法和每个员工进行直接沟通;所以,必须用自己这套自创的极端模式来加以控制。当然,安藤如此苛刻,并非出于什么掌控欲,而是身为“匠人”对建筑本身品质的不懈追求。用他的原话说就是:这个团队的职责,是用客户的资金,来建筑一栋客户可能要使用一生的建筑物,所以事务所全体工作人员,都要有无与伦比的觉悟与责任感。
安藤这种独特的工作态度与理念,和他早年的经历,可以说密不可分。安藤忠雄,出生于1941年,也就是昭和十六年,父亲是大阪兵库县鸣尾滨的商人。据说,大阪商人的性格是喜爱自由,也要求他们的小孩自我思考判断,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能独立自主。安藤从小被外婆抚养长大,而外婆也给了年幼的安藤以充分的自由。他在书中回忆说,自己从小就对学业不太上心,更喜欢和小朋友们一起游戏,从棒球、剑道,到钓鱼、猜拳,无所不通。这种幼年生活,让安藤形成了独立、倔强、好奇心重、爱探索的性格。
安藤家附近的街区,分布着各种手工业作坊,而在住宅对面的木工作坊,是安藤最爱去的地方,放学后安藤经常跑到作坊,有样学样地跟着里面的师傅画蓝图,加工木料,制造各类木质模型和玩具,同时,安藤还会去玻璃工厂和金属工厂玩耍,学过吹玻璃和金属铸造。安藤回忆说,自己对建筑的热情和探索,也许就是在这个阶段养成的,因为一位老木工师傅曾语重心长地对他说,打磨材料的外形与形状,也是在赋予材料生命,这是一件神奇而崇高的工作。国中一年级时,安藤家的居所加盖了二楼,年少的他也跟在工人旁边忙前忙后。尤其是开始施工后,眼前的风景不断地变化:屋顶开了洞,明亮的阳光照进了原本阴暗潮湿的屋内,他一抬头看到了蔚蓝的天空。安藤幼小的心中,建筑的魔力给他留下了深刻的感动。
出乎意料的是,安藤同时还爱上了拳击,这一段他的生活,简直如同电影《百元之恋》,17岁的安藤拿到了职业拳击执照,然而当安藤近距离见识了一位职业拳击明星的表现后,立刻感到,无论怎样努力,也不能拉平天赋上的差距,再加上18岁成人之后必须考虑的谋生,于是安藤又回到了自己从小痴迷的“手工制作”中,成为一名年轻的室内设计师,迈出了向未来建筑生涯迈进的第一步。然而,安藤并没有选择进入大学学习建筑相关专业,而是一边从事室内设计工作,一边自学。当然,安藤虽然有天赋,但也坦白地说,自学是一件非常艰苦的事情,建筑设计有很高的理论门槛,他只能一边阅读相关著作和资料,一边通过溜进校园旁听,来把这些艰涩的知识吸收消化。安藤甚至讲了一件有趣的往事,在一家旧书店里,他发现了一本法国建筑大师柯布西埃的建筑作品集,安藤匆匆翻了几页,顿时爱不释手,但即使是二手书,这本作品集的价格也是囊中羞涩的安藤难以负担的。于是安滕想了个主意,把这本书偷偷藏在了书店里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隔三差五来看一眼,生怕它被买走,同时拼命打工,足足过了一个月,才把这本经典小心翼翼地捧回家中。
20岁的时候,安藤特意给自己规划了一趟开眼之旅:首先是环游日本。从大阪渡船到四国,绕到九州岛、广岛,然后北上,前往东北和北海道,主要是沿途探访、瞻仰那些二战后新建的摩登建筑,以及日本传统民居,比如白川乡,以及飞驒(tuo)的传统民宅。从后者中,安藤领悟到了日本传统建筑独特的魅力,那就是,与周边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而又根据人类居住的切身需要而各具形态,这也是日后对安藤的建筑设计影响比较大的启示。后来,安藤又毅然选择前往欧洲旅行,亲眼考察观摩那些在书本上看到的欧洲经典古建筑,体味这种与日本截然不同的建筑设计风格。最终,在20世纪60年代末,他在大阪梅田开设了自己的个人建筑事务所,正式踏上了自己的建筑寻梦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