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看官老爷,麻烦右上角点击一下,精彩内容不错过,方便随时查看。
文|面包夹知识
编辑|面包夹知识
«——【·前言·】——»
在历史上有许多奇闻轶事流传至今,其中康熙年间发生的一起 “诈尸案”,堪称离奇诡异。
这事并非出自虚构的鬼怪小说,而是被清代著名学者钱咏记录在了《履园丛话》第一卷里,真实地发生在康熙五十三年(公元 1714 年 6 月 2 日)。
一个原本很受康熙重用的人,被下令处死,“尸体”半夜还从棺材里坐起来,她被挖掉的眼睛、割掉的耳朵,血迹还在。
«——【·前言·】——»
清朝官场上有不少为害一方的人,有些是官员,有的则是官员的家人与长随,这些家奴之流横行霸道,狐假虎威,民间畏惧又痛恨。
对于这类人的处置方式却很草率,一般都是主子倒台以后,在他们主子的罪名上加一句“家奴逾制”等罪名。
在清朝的官场上求人办事、买官卖官的中间,就有家奴作为“中间人”,他们在官僚体系中占据一席之地。
康熙朝后期,官场逐渐变得文恬武嬉,贪污之风盛行,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有一个人靠着特殊的关系,在官场中平步青云,他就是噶礼。
噶礼的妈妈是康熙帝的乳母,因此,他和康熙算得上是 “同乳兄弟”,这份特殊情谊,让康熙帝对噶礼格外重用。
康熙三十五年,康熙帝亲征噶尔丹时,噶礼负责督运军粮,在陛见时,他应答得体,给康熙帝留下了好印象,从此仕途顺遂。
康熙三十八年,噶礼被实授为山西巡抚,也正是从这时起,他开启了自己的贪污生涯。
短短四年时间,他就已经 “贪婪无厌,虐吏害民,计赃数十余万”,他的贪得无厌不是没有人发现,弹劾他的奏章跟雪花般送往朝廷。
面对御史们接二连三的参奏,康熙帝却始终没有派人去审查,只是一次次下旨让噶礼明白回奏,这无疑是给了噶礼狡辩的机会。
到最后,连吏部都看不下去了,提出应该派大臣去调查审理,可康熙帝依旧不答应,这么折腾来折腾去,最后参奏噶礼的御史反倒被革职了。
终于,他的恶行遇到了阻碍,挡住他去路的人叫张伯行,康熙五十一年二月,时任江苏巡抚的张伯行上疏弹劾噶礼,说他在上一年的江南乡试中徇私舞弊。
这次弹劾引起了轩然大波,一来,科举舞弊最容易激起士子们的不满,极有可能引发大案;
二来,张伯行是康熙朝有名的清官,他对官场腐败深恶痛绝,而且秉性耿直,是个谁都不敢轻易招惹的 “刺儿头”。
他与噶礼这一较量,自然吸引了天下人的目光。
«——【·整治噶礼·】——»
康熙刚开始还想维护噶礼,可没想到,有个本应最维护噶礼的人,却站出来支持张伯行了,这个人就是噶礼的母亲,也就是康熙的乳母。
噶礼的母亲 “不喜礼之所为”,张伯行弹劾噶礼的时候,有一天老太太去孝惠章皇后处问安,正好遇到康熙。
康熙询问她噶礼的所作所为,以及与张伯行产生矛盾的缘由,老太太便直言儿子的贪腐行为,还为张伯行喊,康熙帝了动容道:“其母尚耻其行,其罪不容诛矣!”
噶礼得知母亲的这番话后,不但不思悔改,反而犯下了一件骇人听闻的罪行,他指使家人在饭菜里下毒,企图毒死自己的母亲。
好在老太太命大,没有被毒死,她踉踉跄跄地跑到都察院去告状,在古代,“不孝” 可是被列入 “十恶” 大罪的,属于 “十恶不赦”。
可想而知,当朝野得知噶礼毒杀母亲这一消息时,是何等的哗然,康熙气得差点掀了龙案,立刻将噶礼关进了刑部大牢。
随后,又查出噶礼贪污的巨额财产,看到 “查抄清单”,康熙帝厉声责问满朝文武,说此等恶行怎么没有人早点上奏?
可这话多少有点不讲理了,从噶礼开始贪污起,前前后后弹劾他的奏章就没停过,要不是皇上一直维护,他何至于发展到如此地步?
康熙一怒之下对噶礼的处罚也很中,要求将双眼挖出,再把两个耳朵割下来,然后斩首。
康熙的处置手段可谓非常残酷与可怖,但细细想来,噶礼的 “犯罪升级”,追根溯源,始作俑者恰恰是康熙本人。
设想一下,假如康熙一开始就不以人情取代法制,在噶礼贪污之初就加以惩处,他顶多也就是被流放边陲或者坐几年大牢,绝不可能落得如此凄惨的下场。
谁也没想到,康熙的一丝善念,却让噶礼找到了逃生的机会,行刑之前,康熙突然下旨 “赐帛”,将死刑从斩首改为绞刑,想让噶礼落个全尸。
噶礼察觉到了生机,就贿赂监绞官,让他在自己还没端起的时候就装到棺材里,等着天亮再偷偷运出去。
可谁能料到,意外发生了,刑部大牢里,关押着上百名囚犯的四间老监房,六月炎热天气蒸腾下,牢房里弥漫着各种难闻臭味。
有个腿脚快的,还专门跑到前门外门框胡同买了复顺斋的酱牛肉下酒,几个狱卒正喝到微醺之时,突然,隔壁屋里传来了动静。
他们提着油灯,小心翼翼地摸到了隔壁屋,在四壁间照来照去,却根本没看到什么作乱的老鼠,只有噶礼的棺材。
天气炎热加上身体上的剧痛,让噶礼难以承受,于是等不到天亮,反而在午夜时分就醒了。
深更半夜,棺材里突然坐起一具 “尸体”,面色惨白,眼睛和耳朵里还都带着血,一旁的刑部的狱卒都被吓坏了,监绞官更是恐惧,被人发现自己收钱办事肯定难逃一死。
监绞官脑筋一转,这事不能传出去,连尸体带棺材一起烧了,这一下,等于直接把噶礼当成僵尸处置了。
康熙帝得知噶礼 “诈尸”的事情,有点惊诧,说了一句:“这奴才还挺命硬的啊!”
«——【·结语·】——»
一个原本受重视的人,因为贪污受贿加上不孝被处死是罪有应得,其母亲的大义灭亲也许是康熙爷痛下杀手的关键。
清朝的制度和复杂的局势,也让他们走向了灭亡。
参考:
北京日报:清代官场上家奴与长随:搜刮民财、为害一方是主流 2016-07-04
北京晚报:康熙年间"诈尸案":棺材里坐起"尸体" 眼和耳挂着血 2015-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