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醇亲王府曾是纳兰明珠的府邸,纳兰明珠是清康熙年间名噪一时的重臣,权倾朝野,被人称之为“相国”。他在官居内阁的十几年中,在很多清朝重大事件中都扮演了相当关键的角色。但同时,纳兰明珠作为封建权臣,他利用康熙帝对他的宠爱和信任,独揽朝政、结党私营,最后被康熙罢黜职位,后来虽官复原级,可纳兰明珠却再也得不到重用,最后郁郁而死。
在东北的松花江畔,有一支强大的女真势力——海西女真。海西女真被分为四个部落,合称为“扈伦四部”,而在这个扈伦四部当中,实力最强大、雄厚的就是叶赫部,纳兰明珠家族就是在这个部落。纳兰明珠出生的时候,这个部落早已衰败。因为雄心勃勃的努尔哈赤想要让女真的各个部落统一,所以便带领他的建州女真对其他部落开始了长达36年的兼并战争。叶赫部虽然坚持到了最后,但最终不敌建州女真而灭亡。
皇太极上台后,纳兰明珠的父亲被封为佐领,后来因功而升为骑都尉,世职(世代承袭的职位),但因为历史的渊源,叶赫家族与皇室一直保持着姻亲的关系,这使得纳兰明珠从小便有机会接近皇族。接近皇族通过联姻,明珠娶到了英亲王阿济格的女儿,阿济格一生战功赫赫,最终却因为“谋乱夺权”而被处死,为绝其后患,阿济格的子嗣不是被处死就是被消除宗籍、贬为庶人。明珠在这场联姻其实是冒了很大风险的,不光得不到任何的好处,而且还要小心受连累。明珠聪明能干,善解人意,精通满、汉两种语言,能言善辩,而这样的性格,也正是明珠后来在官场得意的重要原因。
明珠最初的任职只是云麾使这样的小官,负责皇帝出巡时的车驾仪仗,没什么权力。但明珠凭借着他的聪明能干和善解人意很快就得到了掌卫事大臣遏必隆的赏识。康熙帝继位后,遏必隆成为了四大辅政大臣之一,于是遏必隆向康熙帝推荐升明珠为郎中,后来又升为内务府总管,就这样,明珠成为了皇室内部管理的管家。这明珠便有了更多的机会去接近皇室成员及其王公大臣们,由于长期观察宫廷内部的争斗,也为明珠日后进一步发展做了准备。剪除鳌拜的斗争中,明珠始终保持着中立的态度,不与任何一派的人联手,也自然不得罪任何一派的人,从而很轻松地躲过了这场纠葛。明珠凭借他的智慧和努力,由内务部总管调任内引文院学士,明珠便进入了朝政的中枢机构。调任到这个职位后,明珠不仅做大学士的助手,还曾外出会勘河务。就这样明珠的能力得到了肯定,不久之后,被提拔为刑部尚书,并参与台湾的议和活动,为日后康熙收复台湾做好了铺垫。
明珠虽然很快就迁升至要职,是得到康熙皇帝的格外青睐,是从议撤三藩开始的。三藩指的是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和靖南王耿精忠,因为当时的三藩手握重兵,每年消耗的粮饷就要占据全国财政总收入的一半之多。他们雄踞一方,权力很大,其中平西王吴三桂甚至可以自由选任云南、贵州两省的官员,并称之为“西选”。因为这样的权力和兵力,三藩更是骄横无忌,残害百姓,成为了清朝中央政权的巨大威胁。这可使年轻的康熙帝伤透了脑筋,并把三藩问题作为要解决的三件大事之一,并将它写下来时刻警示自己,日夜思考解决的办法。
此时,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奏请返回辽东养老,并由他的儿子尚之信袭封王爵,继续驻守广东。接到奏折后的康熙帝感觉这是一次撒藩的好机会,便让议政王大臣与户、兵二部议奏。此时已是兵部尚书的明珠主张,应该同意尚可喜返回辽东养老的请求,但是他的儿子不可以承袭爵位。于是朝廷遂下令尚可喜撤藩,这样一来,使其情况与尚可喜相同的另外两个藩王顿时处于了一种尴尬的境地里。这样一来,平西王吴三桂和靖南王耿精忠也不得不上书朝廷申请撤藩,其实两个藩王上书的主要目的不过是想窥测下朝廷的动向罢了,从内心来讲,他们还是很希望康熙帝能够降旨慰留他们的,对于三藩当中势力最弱的则是靖南王耿精忠,所以对他的撤藩申请,议政王大臣会议很快就表示同意。但对于平西王吴三桂,会议则引起了激烈的争议。
以大学士索额图、图海为代表的官员认为,平西王吴三桂在云南镇守,虽然存在诸多的弊端,但从大体来看还算安定,如果吴三桂撤藩,云南方面可能会出现不稳定,而且还可能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所以应该让吴三桂继续在云南镇守。其实说来,他们就是怕吴三桂起兵造反。而另一面反对保留吴三桂藩属的明珠则与康熙皇帝的本意相吻合,这也显示出了明珠有一定的政治远见。面对大学士素额图等人所担心的“撤藩造反”,康熙帝说:“三藩等蓄谋已久,不早除之,将养痈成患。今日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先发。”遂下令吴三桂所属官员,全部迁离云南。而另一面的吴三桂,也在党羽的怂恿下,与耿精忠、尚之信等人挑起了“三藩之乱”。
吴三桂造反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清廷,这个震动全国的消息很快让那些反对撤藩的大臣们活跃了起来,他们主张以和为贵,纷纷建议康熙帝取消撤藩的谕令。而大学士索额图更是上奏请求康熙帝杀掉主张撤藩的纳兰明珠等人,以安抚吴三桂。但却遭到了康熙帝的断然反对,并说,这是朕自己的主意,与其他人何干?而此时的满朝文武,只有明珠最了解康熙帝的心思,他联合户部尚书米思输与刑部尚书费洛,强烈支持康熙帝撤藩的决议,更是主张以武力讨伐吴三桂为首的叛军,这一策,深得康熙皇帝的赏识和欢心。吴三桂在云南期间,他的儿子吴应熊和孙子吴世霖一直留在京城,并作为了清廷的人质,为了向天下表示铲除吴三桂的决心和能力,纳兰明珠向康熙帝建议,应立即将吴应熊和吴世霖处死,康熙帝听后认为言之有理,当即同意,将吴三桂的儿孙拖上了断头台。远在云南的吴三桂得知这一消息后,大惊失色,深知自己遇到了强劲的对手了,还未等开战,气焰已经矮了三分。
此后的日子,纳兰明珠协助康熙帝,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平叛昊三桂的斗争当中,他不仅主持兵部的日常工作,还经常参加议政王大臣会议,通过对敌我军情的分析,制定应对的策略,从兵将的调遣到粮饷的供应,纳兰明珠为平定叛乱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为了减轻平叛的压力,纳兰明珠采用了“奖忠抚叛”这样的政策,努力安抚汉族下层的地方官员,便极大地分化了瓦解了反清的阵营。为了团结汉族知识分子,纳兰明珠还会同九卿奏准,在清廷控制的区域内添行乡试,但湖广、江西、福建等战乱地区的考生也一样可以参加考试,这样一来,大大地缓解了满汉之间的矛盾,为促进平叛的顺利进行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三藩之乱被平定之后,朝廷论功行赏,纳兰明珠被提升为武英殿大学士,并且长期掌管兵部尚书的要职。
台湾问题,一直是令康熙帝头疼的一个问题。台湾虽然被郑成功所收复,但其对清廷则是极力抵抗,这又成为了清廷统一全国的又一大障碍。郑成功去世后,他的儿子郑经继位,对清廷依旧持着抵抗的态度。在台湾收复的问题上,康熙帝本人其实是很愿意通过和平的方式去解决的。于是,康熙帝就派刑部尚书明珠等人前往台湾去试探郑经的态度。郑经虽然对来使以礼相待,但是却不肯接受康熙帝的诏书唯独打开了纳兰明珠的信件仔细阅看,并礼貌地回信表示感谢。随后郑经又派人到泉州与纳兰明珠就台湾的事宜“讨价还价”,但郑经坚持“执朝鲜事例,不肯剃发,世守台湾,称臣纳贡而已”。
清军入关之后,按照满族人的习惯,强制性地在全国推行“剃发令”,这曾引起了汉族人的强烈不满和反抗,但清军毕竟刚刚入关,剃发之事不仅仅是满族人的习惯,而且还是清朝统治是否被承认的试金石。在纳兰明珠与郑经“讨价还价”的过程中,明珠始终坚持剃发之事,极力强调台湾乃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不能以朝鲜之例办理。在谈判的过程中,明珠为了将台湾收复作了很大的让步,并同意让郑氏“封藩、世守台湾”,但是事先声明:“既然受封称臣,岂有异其制,另其服乎?”除此之外,明珠还遵从康熙帝的旨意给郑经写信:“剃发一事,所当一意仰从,无容犹豫者也。”并特意派人劝郑经剃发附清,但郑经始终坚持已见,不能剃发,谈判破裂。
后来郑经因病逝世,其后嗣发生纠纷,郑经的长子被杀,年仅12岁的次子郑克爽袭王位。见此局势,福建总督姚启圣请求朝廷合兵进剿,明珠等人也认为这是一个好机会,利用郑氏集团间的相互猜忌,从而彻底解决台湾问题。康熙帝在与明珠等人商议过后,遂任命福建将军、总督、巡抚、提督等人同心协力,平定海疆。但明珠考虑到,如果安排总督和提督共同指挥进剿军队,指挥间势必会相互牵制,最终可能会徒劳无功,但如果由一个人来统一指挥,其意志则容易得到执行,收复定会成功。康熙帝接纳了纳兰明珠的建议,并让福建提督施琅一人独自统兵进发,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顺利解决收复台湾。清军将台湾占领之后,本是想将郑氏的人安插到直隶、河南等处,但却担心郑克爽滋事,于是接受了明珠的主张,将他们编入旗人中并严加看管,以免其生事。另外,康熙皇帝还采纳了纳兰明珠的建议,任用了很多有作为的人物。
在关于台湾弃守的问题上,明珠的态度一直是十分鲜明的,内阁学士李光地等人之所以坚持主张弃守台湾是因为在他们看来,驻守台湾一定会加重朝廷的财政负担,这样一来他们便无利可图。明珠等人的坚持驻守台湾,最后才会将台湾收复,康熙帝后来还下令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从此,台湾与大陆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也变得更加密切,而这些,纳兰明珠实在是功不可没的。
在中俄边界的问题上,纳兰明珠也有着卓越的功绩。纳兰明珠陪着康熙帝到去东北考察,到达吉林乌喇地区慰问边防的将士们,并协助康熙帝调派黑龙江将军萨布素两次围攻雅克萨,迫使俄方同意用和平谈判的方式去解决一直在中俄边界存在的争端。
康熙二十五年(1686),文纽科夫和法沃罗夫作为俄国代表来到北京与中方进行会谈,中方的代表则是康熙帝的重臣——纳兰明珠。面对俄方的无理取闹和颠倒是非黑白,明珠遵照康熙帝的指示,义正词严地驳斥对方,并指出:“我国向无侵犯尔国之处,尔国人却无故施放枪炮,杀我居雅克萨等地徒手虞人(即猎人),并屡次纳我逃人。”一番会谈之后,俄方代表同意俄军出降并且退往雅克萨。同时,因为俄方代表的穿着单薄,他们恳求明珠可以让他们在此贸易一日,从而置办与货价相等之衣物,免得在这样寒冷的时节冻死在途中。明珠将俄方代表的请求上奏给康熙帝,康熙帝为了表示宽大,特地批准俄方代表可以推延十日,以进行贸易。明珠与文纽科夫在北京的这场谈谈判,为日后签订《尼布楚条约》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要掌权自然在朝中,要培植自己势力,纳兰明珠使用各种手段为自己培植势力,提拔和网罗党羽。很快,纳兰明珠在朝中发展起了自己的势力,并形成了自己的一个官僚集团,时称“北党”,
山东省充州府推官(管理地方刑狱)余国柱,就是被明珠一手提拔上来,先是升至左副都御史,然后任江宁巡抚,内升左都御史,迁户部尚书,一直升到武英殿大学士。因为余国柱与纳兰明珠的结党私营,所以在当时被人称为“余秦桧”。佛伦原本只是一个低级官员,后来被升至内务府总管,因为善于向皇帝密奏而被纳兰明珠相中,后被提拔为户部尚书。因为德格勒深受康熙的信任,纳兰明珠又将其拉拢,后来德格勒做了大学士,成为了纳兰明珠的重要同党。
就这样,纳兰明珠等人相互勾结在一起,把持朝政,结党私营。当时的社会上甚至出现这样的民谣:“要做官,问索三(索额图);要讲情,问老明(明珠)。”由此可见纳兰明珠的势力之大。康熙皇帝每次任命官员的时候,纳兰明珠都会提前知道消息,并会对被任官的那个人说,你的官职是我给你推荐的。而如果康熙帝对任命的人表示不满,纳兰明珠就会说,皇帝虽然不喜欢你,但是我会替你说好话的。湖广总督张千明就是纳兰明珠举荐的,但后来被揭发失职,康熙帝知道后便要追究其举荐人的责任,而内阁面对皇帝的质问,竟然不敢说出纳兰明珠的名字。纳兰明殊这个人,表面是为人谦和,但实际上他和素额图并没有什么断样儿,对于那些不肯依附自己的人,他就背地里设置阴谋,加以陷害。宁夏提督赵良栋,为人生性直率,虽然在平吴三桂的叛乱中立了大功,但却因为不肯巴结明珠等人而被迫以病休为名,归居乡里。赵良栋不服,趁着一次被康熙帝召见的机会,申诉被明珠等人陷害的情况。然而康熙帝听后不仅没有严惩明珠,反而责备赵良栋心胸狭窄,言语粗率。有了康熙帝这般的袒护,更是使得纳兰明珠有侍无恐,而其党羽也是鸡犬升天。他宠幸的奴才安图是京城当中许多达官贵人想要巴结的人物,甚至安图的儿子还娶了一位宗室的后裔可想而知当时纳兰明珠的权势。
在朝中,纳兰明珠的势力虽然已经范围很大且地位稳固,但依旧有一些不与之附和甚至反对他的声音,面对这些人,纳兰明珠只有一个政策彻底铲除。江苏巡抚汤斌,因为曾与纳兰明珠有过一些小摩擦而让纳兰明珠一直记恨在心,但因为汤斌为官清廉、政绩斐然,在地方都有着很好的名声,所以明珠与同党商议过后,纳兰明珠在康熙帝面前举荐汤斌回朝做天子的师傅,其实目的是想陷害汤斌。汤斌才刚回朝没多久,纳兰明珠、余国柱等人就指斥汤斌辅太子失礼,讦告汤斌在江苏做巡抚的时候,所发布的文告中有“爱民有心,救民无术”一语,是有意诽谤朝廷。受了诬告的汤斌无力反驳,只能请加处分,最后在明珠等人的打击下,郁郁而死。
在纳兰明珠与另一权势大臣索额图之间的矛盾逐渐尖锐起来。早在平定三藩的时候,因索额图与明珠政见不同,两个人就彼此看不顺眼,后来索额图更是主张诛杀纳兰明珠等人以慰藉叛军,两人因此结仇,从此各立门户,势不两立。
索额图曾是康熙帝的一等待卫,是辅政大臣之首索尼的第三个儿子,曾在除整拜的斗争中立下了很大的功劳,因此得到康熙帝的重用。索额图被升任为保和殿大学士,两年后加封为太子太傅,成为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是太子辅,而此时素额图的势力也是急剧地膨胀起来。遂渐的、索额图开始广结党羽,对于那些不附和自己的人进行打压。很快,在索额图的周围就集结了大批的满族贵族与汉族官僚,这对康愿帝的专权形成了不小的冲击。在三藩平定之后康熙帝要升明珠为大学士,从资历、才能和功绩来开,明珠的确当之无愧,但其实康熙帝的真正意图是想借明珠去牵制索额图。索额图还是太子胤初的外祖父,所以索额图是全力支持皇太子继位的。而明珠是皇长子的舅舅,在明珠的势力逐渐显赫起来之后,大阿哥和太子为了皇位争权夺利,索额图、明珠两个人更是相互排挤打击。明珠利用康熙帝对自己的信任和倚重,不断地排挤、打压索额图集团的势力。因为索额图与太子之间的关系,明珠便将依附在太子身边的人也全部暗中排挤。为了自身利益的需要,纳兰明珠开始发展起了“长子党”,就是帮助皇长子胤禔拉找大学士余国柱等人,成为了“长子党”的核心人物。
对于索额图和明珠两人的结党私营,康熙帝是有所察觉的。后来索额图因病辞去了大学士职务,改任内大臣,授议政大臣。对于明珠,康熙帝觉着这些人都是自己一手提拔上来的,一定会对自己忠心,便于使用,所以不忍心加罪,只是在召见的时候会说一些道理叫其收敛。但是,这种方法在明珠身上根本不起作用。康熙帝的一再放纵,让明珠更加猖狂。
朝中言官有“风闻奏事”权,这让明珠等人很担心他们会说出对自己不利的言论,于是明珠等人便在内阁选拔的时候控制了言官的考核,与这些言官订立了盟约规定,如若有事上奏皇上,一律要先向他请示,从而达到他牵制言官的目的。监察御史李时谦、吴震方二人因直言不讳而让明珠怀恨在心,于是寻找事端陷害二人,这样一来,别的言官更是不敢再多嘴多舌了。
纳兰明珠之所以这样张扬跋扈,大部分原因是康熙皇帝放任的结果。但康熙帝最终对纳兰明珠还是忍无可忍。湖广巡抚张干因做官失职而被调查,参劾他的御史陈紫芝更是将矛头直指张干的后台纳兰明珠。康熙帝因此向各大臣调查明珠,得知明珠的猖狂之后便问大臣高士奇,为何没人参劾明珠等人。高士奇回答说:“每个人都害怕死,怎敢参奏。”康熙帝怒道:“不信他们的势力还能大过四大辅臣,我想要除去他们就能除去,有什么可怕的?”高士奇见康熙帝如此态度,说道:“有皇上您做主,还有什么不能除去?”于是,高士奇与左都御史徐乾学密谋参奏。
高士奇本也是明珠荐引的人,而徐乾学是因为依附明珠等人而得以攀升。康熙帝知道徐乾学在学士林当中的名望,所以便不断给徐乾学升迁的机会,也是将他作为日后打击明珠的工具。康熙帝还特意命徐乾学入职南书房,南书房本来是皇帝的一个顾问机构,后来常代皇帝拟诏令、谕旨,参预机务。因为在这里可以接近皇帝,为皇帝的决策重大事宜,特别是对于一些大臣的升黜有一定的影响力,所以,能够入职南书房的人虽然地位并不显赫,但却被受众人尊重。而康熙帝特意命徐乾学入职这里,也是想表示对他的信任与肯定。徐乾学升任左都御史后,与纳兰明珠的亲信佛伦发生矛盾,而且徐乾学与纳兰明珠的另一个亲信余国柱也曾经结过恩怨。因此,徐乾学与纳兰明珠等人分道扬镳。
纳兰明珠被奏,革去大学士职务,他的党羽也因多项罪名而被下令革职。此后、康熙帝虽将他留在身边并又任命为内大臣、议政大质等职务,但纳兰明珠的权势却一去不复返。
就在御史郭琇上疏弹劾明珠的那一天,正好也是明珠的生日。郭琇入朝进呈奏章之后就直接去往明珠府,而当时的明珠正在家中大摆宴席庆贺生日、听说郭琇来了十分高兴,以为是来给他庆贺生日,于是马上将他请进宴会厅。郭琇将奏章文稿拿出给明珠,明珠以为是祝寿的诗章所以更为高兴。就当明珠乐得合不拢嘴的时候,郭琇正色说道:“是强章也!”然后喝了一杯酒便扬长而去。
明珠被弹劾入狱之后,他并有为自己辩解。这个在官场上混迹多年的老狐狸心明白,这一切其实都是康熙皇帝的旨意,自己多年的猖狂最终让一直放纵他的皇帝忍无可忍,下定决心对自己下手,而御史不过是奉命行事罢了。纳兰明珠看得清楚,康熙皇帝这次是摆明了要将自己搞倒。
就在这样危急的时候,纳兰明珠想出了一条救自己的绝妙计策,就是找一帮人告自己谋反。这个计策确实是让人不能理解的。纳兰明珠的罪名不轻,但也不至于死,而且纳兰明珠当年在平定三番、收复台湾时都曾立下大功,康熙皇帝对他一定可以法外开恩。但如果纳兰明珠被告了谋反这样最大的罪名,不光自己老命不保,就连九族都会受牵连。
这其中牵扯着纳兰明珠和索额图之间的明争暗斗,康熙帝看得清楚,这也正是他想要的结果,只有这样,这两股势力之间才能互相牵制、而不致威胁到康熙帝自己本身的地位。这两股势力之间也不至于有某一方势力发展过快,如若这样,就很需要另一派势力的发展壮大,从而达到平衡。
当时纳兰明珠让自己党羽冒充索额图的人给皇帝上奏,弹劾明珠“结党营私、动摇国本、图谋造反”,这是高招,同时又是险棋,给索颜图下了个套,也实实在在地给康熙帝出了一个大难题。在康熙来看,纳兰明珠谋反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这只是索额图势力集团中的人借机攻击纳兰明珠的一个假象罢了。而且,就算谋反这件事是真的,纳兰明珠的党羽众多,此次谋反,绝不可能只治罪一两个人,而牵扯众多朝廷要员的时候又不敢草率定罪。更何况,明珠势力的官员们为了保住自己,定会誓死保住明珠,这样一来,又不知道会闹出什么乱子来。最后,如果真的定罪明珠谋反,将其党羽也一同扳到,最终得益的只会是索额图,而索额图这个人也不是个省油的灯,朝中只剩他势力范围内的人,对康熙帝自然也没有好处。
最终,为了维护大局,保住朝中力量的平衡,康熙帝只好将纳兰明珠重重拿起,又轻轻放下,冷落纳兰明珠一段时间,不久有给他官复原职,纳兰明珠也收敛锋芒,在朝中莫莫无闻,使康熙帝放过了他,他得以善终。而他的老对头索额图,不知进退,不知收敛,最终以谋逆罪被康熙帝赐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