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迎来立夏节气
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
也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
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
是夏日天的开始
中医认为
夏季养生重点在于“养心”
心阳始旺而未盛
及时“养心”则事半功倍
立夏养生
01
春夏养阳
立夏时节,自然界阳气渐长、阴气渐生,养生要因势利导,注意养护阳气,切勿损伤阳气。避免炎暑盛夏的“贪凉坏习惯”,如过食生冷,吹空调过冷过久,睡地板等都会使寒邪进入体内,从而损伤阳气。
夏季养阳还有“冬病夏治”的功效,如在一年中最热、阳气最盛的“三伏天”做“天灸”,可显著振奋机体阳气达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02
起居养生
中医一向主张睡子午觉,所谓子睡养阴,午睡养阳,在子午时分天地阴阳之气交汇之际,人体阴阳也不平衡,需要静卧休息,平调气血,勿扰阴阳,以利交接。
立夏作息,首先应做到起居有常,尽量保证晚上11点(子时)以前上床睡觉。
其次,应注意卧室通风、凉爽,但不宜当风而睡,以免夜间着凉。
然后,要保持心情平静,避免睡前饮浓茶、喝咖啡,或观看紧张刺激的电视电影,也要避免睡前背诵记忆、过度思考,以免入睡困难,睡中梦多,影响睡眠质量。
03
饮食养生
饮食总的原则以清淡为主,不要太油腻。夏天比较炎热,湿热气候也比较重,所以饮食就宜清淡一点,不要吃得太油腻。本身湿热很重再吃得很油腻,会加重我们体内的湿热。
立夏之后气温明显升高,机体出汗多,此时,应清补养心、滋阴生津,还可适当多吃益气养阴清热的食材。
夏季在五行属火,五脏属火者为心,中医认为苦味入心,夏季多吃一些苦味的食物是可以养心的。最能代表苦味食物的莫过于苦瓜了,苦瓜可以清解暑热降心火。
04
运动养生
运动锻炼,不宜过汗。经过冬季的休养,春季的热身,入夏后便接来了运动的旺季。随着气温的升高,运动量的增大,人们出汗也越来越多,但出汗过多容易伤“心”。
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为心精、心血所化生。汗出过多,津液大伤,必然耗及心精、心血,出现心慌、心悸症状。心又藏神,汗液的生成与排泄受心神的主宰与调节,如情绪紧张、激动、劳动、运动及气候炎热时均可见汗出现象。
因此,立夏时节要注意不可过度出汗,运动后要适当饮水,及时补充体液。入夏后运动锻炼也不宜过于剧烈,可先选择相对平和的运动,如打太极拳、八段锦、健步走、慢跑等,随着夏季节气的推移,才逐渐增加运动量。
05
情志养生
中医认为“心主神明”,也就是说人的精神活动由心来主管。气温升高加剧了人们的焦躁情绪,而心情烦躁更让人心神不宁,加重烦热躁急症状。
古代医家主张:“善养生者,不劳神,不苦形,神形既安,胸怀宽阔,使心神得养。”此时在精神调养方面应多做些安神静心的事情,如绘画、书法、听音乐、下棋、种花、钓鱼等活动,这些活动都可以调节情绪,宁神制怒,让心绪平静,心情平复。
所以,在立夏之初就要做好自我调节,保持良好的心态,维护心脏正常生理功能,以利平安度夏。
06
健运脾胃很关键
进入立夏节气,这个节气脾胃功能也会渐渐好起来,是个养脾胃的好时机。给大家介绍两招简易的健运脾胃的方法:
方一:点按或艾灸足三里
常按足三里,胜吃老母鸡,这个穴位是强壮身体的很重要一个保健穴。如果你消化不太好或是有便秘,可以再按按上巨虚穴,这个专门治疗腹痛、腹泻、便秘、消化不良。
方二:“四君子”粥
人参9克(常服用者可换成党参),白术9克,茯苓9克,炙甘草9克,以上合称“四君子汤”,加上大米熬煮成粥。这个方子补益脾胃,温补而不燥热,补益而不峻猛,有君子之德,故名“四君子”。
07
午睡转眼睛,效率倍增
立夏后天气炎热,昼长夜短,不少人会渐渐觉得晚间睡眠不足,如果再经过一个上午繁忙的学习和工作,体力和精力的消耗可想而知。所以,立夏以后,午睡对防病养生起着关键作用。
午睡前如果能稍稍练练转眼球,不但会增加午睡质量,还能缓解视疲劳,进而提高下午的工作效率。具体的方法是双目从左向右转9次,再从右向左转9次,然后紧闭片刻,再迅速睁开眼睛。
08
晚归梳“五经”,预防中风
很多人有早上梳头的习惯,但是晚上睡前梳头的人还是很少的。这里要教大家的梳头可不是用梳子,而是用我们的手指,而且不是普通的梳法,是“拿五经”。
怎么做呢?先是用五指分别点按人头部中间的督脉,两旁的膀胱经、胆经,左右相加,共5条经脉,所以称之为“拿五经”。回家略作休息以后,梳3~5次,每次不少于3~5分钟,晚上睡前最好再梳3次。
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首”,梳头“拿五经”可以刺激头部的穴位,起到疏通经络,调节神经功能,改善内分泌,增进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的作用。经常梳头,可使人的面容红润,精神焕发。此外,还能防治失眠、眩晕、心悸、中风。
立夏食疗方
甘草酸梅汤
材料:甘草10克,乌梅20克。
制法:甘草、乌梅放入煲内,加水适量,水煎15分钟后放温饮用。
功效:酸甘化阴,生津敛汗。适合汗出较多,食欲欠佳之人。
薄荷柠檬茶
材料:薄荷2克,柠檬1片,绿茶5克,冰糖适量。
做法:将绿茶、薄荷和冰糖放入杯中,用沸水泡,加盖闷泡。至稍温,投入柠檬片即可。
在茶叶中添加酸味的柠檬和清凉的薄荷,可健脾开胃,促进消化,并能散热解毒,清利头目,疏解心胸郁闷烦躁,有健脾和胃、调养心神的双重效果。此茶饮也适合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者及饮食油腻、肥胖者常饮。
红豆养心糖水
材料:红豆500克,百合20g、鲜山药片50克、小枣20枚、莲子30克、龙眼肉50克。
做法:将红豆煮烂打成浆,倒入锅里,加入百合、鲜山药片、小枣、莲子、龙眼肉,小火煮20分钟后盛出。吃的时候放入一些蜂蜜和桂花。
功效:补益气血,养心安神。
扁豆茯苓粥
材料:粳米100克,扁豆30克,白茯苓30克,陈皮5克。
制法:白茯苓捣碎,扁豆、陈皮洗净,粳米淘洗干净,然后将上述材料一同放入煲内,加水适量,先用大火煮沸,再用小火慢熬至粥成。
功效:健脾利湿,理气开胃。适合脾虚湿重,食欲欠佳之人。
三豆薏米粥
材料:绿豆、红豆、黑豆和炒薏米各50g,粳米少许。
做法:将以上各味置于锅中,加入清水适量,大火烧开后,小火慢慢将粥熬至豆烂粥黏稠。
功效:此款粥不但有助于补充水分及电解质,饱腹感好,血糖生成指数也低,尤其适合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人群食用。
桂圆粥
材料:桂圆25克,粳米100克,白糖少许。
做法:将桂圆同粳米共入锅中,加适量的水,熬煮成粥,调入白糖即成。
功效:补益心脾,养血安神。尤其适用于劳伤心脾,思虑过度,身体瘦弱,健忘失眠,月经不调等人群。
枣仁宁心汤
材料:酸枣仁30克,白茯苓30克,桂圆肉10克,生姜3片,红枣5枚,陈皮5克,猪瘦肉500克。
制法:将上述材料洗净后一同放进煲内,加水适量,先用大火煮沸,再用小火煲2小时,加盐调味即可食用。
功效:养血补虚,宁心安神。适合劳神透支,心血不足,心悸失眠之人。
西洋参煲水鸭汤
材料:西洋参20克,水鸭肉250克,桂圆肉12克。
做法:将西洋参洗净,备用。水鸭,去除毛及内脏、头、颈及脚,用清水洗净血污,然后用刀砍成粗件,焯水备用。桂圆肉去除杂质,并用清水略洗净。以上汤料准备就绪后,同放进汤煲内,加入适量清水,用中火到慢火煲汤,煲一个半小时左右,加盐调味即可。
功效:益气生津,宁心养血,除烦。适用于暑热天气,自我感觉疲劳乏力,汗出过多,口干口渴,精神不足者。
莲子茯苓糕
材料:莲子、茯苓、麦冬各500克,冰糖、桂花各适量。
做法:莲子温水泡发,茯苓切片,与麦冬三者共碾细粉,加冰糖、桂花拌匀,再加适量水揉和后制成糕坯,上笼蒸20分钟。
功效:本款药膳补益心脾,养阴安神的功效明显,可在此时节作点心食用,尤其适用于脾气虚弱,心阴不足之处消渴、心悸、食少乏力等症。
莲子猪肚
材料:猪肚子1个,莲子肉50克,香油、精盐、生姜、葱、蒜各适量。
做法:先将猪肚子洗干净,莲子(去心)用水泡发,然后放入猪肚内,用线缝合,将猪肚放入锅内,加清水炖熟透,后捞出晾凉,将猪肚切成均匀细丝,同莲子放入盘中,将香油、精盐、葱、蒜调料与猪肚丝拌匀即成。
功效:清心健脾,益气补虚。
中山市妇联编辑
来源:广东中医药、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广东省中医院、悦读中医、广东省第二中医院
编辑:卢启昊
校审:杨沛 姜永斌
一审:刘婷婷
二审:陈颖
三审:王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