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经常有这样一个感受,在原生家庭等话题舆论下,做父母比做孩子难多了。

今天有报道说要尊重孩子的选择、无条件接纳孩子,明天又看到报道说要给孩子充足的爱、不能逼着孩子去做事情。

大家都在体谅孩子的难处,却忽略了做父母的付出与无奈



之前在上网时,我看就到一个词叫做“无条件接纳”。

当时觉得这个理论非常好,于是,我就把它融入到了对儿子的教育之中。

我的四儿子正在上初中,正是叛逆的年纪。

每天不是玩手机就是看电视,完全不考虑学习的事情。

我按照无条件接纳的理论,想要把孩子带回正轨



孩子想要玩手机,那就给他手机;孩子想要请假,那我就帮忙请假。

结果,我事事顺着孩子的选择,孩子就真的在家躺了半年,丝毫没有半点改变

如果说有变化的话,那就是手机瘾更深了。

这时候,我才恍然发现,原来无条件接纳孩子,就是个巨大的骗局

无条件接纳等于溺爱

我突然发现,无条件接纳和溺爱很像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溺爱就是过多的关心和过少的规则,这完全和无条件接纳如出一辙。

而溺爱,无疑是一种懒惰且不负责任的爱。

在溺爱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他非但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也没有可以生存的一技之长,更学不会如何尊重别人,从而人际关系一塌糊涂。



在孩子没有建立起正确的三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之前,如果一味的放纵孩子,不仅不会让孩子变得更好,还会让孩子滑入深渊。

相信许多家长都发现,如果充分尊重孩子的决定与选择,那孩子最想干的事情就是玩。

如果不管他,他可以玩一天、一个月,甚至一年,丝毫不觉得疲惫。

孩子天性贪玩,但是有家长的限制,会稍微收敛一些。

如果家长轻信了“无条件接纳”的理论,完全不管孩子,他贪玩的心就会越来越大,也越来越难管。

这样下去。孩子肯定是会废掉的。

家长需要给孩子设立“规则意识”

如果全盘接受孩子的所有行为,这种无条件接纳,其实是把孩子推进了火坑。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起到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让孩子树立规则意识

比如,在公共场合喧闹,在超市偷吃东西,这些都是不对的。

按照无条件接纳的理论,如果父母帮助孩子包庇这些行为,那么孩子不仅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

还有极大的概率会变成一个道德感低的人,甚至可能走上违法的道路。



因此,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必须给孩子培养起规则意识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规则意识指的就是个体发自内心以规则作为自己行为的一个准绳。

比如说,遵守校规、社会公德等等。

在孩子还小的时候,他对规则是完全没有概念的

这也是我们常说的,小孩子不懂事,他不明白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这时候,家长就要起到一个帮助孩子辨别对错的作用。

当孩子犯错时,要及时地纠正孩子,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快速地改正

当孩子拥有规则意识时,他的行为才不会偏离正轨。

无条件积极关注,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相比起“无条件接纳”,“无条件积极关注”更值得家长们学习。

如果说“无条件接纳”指的是家长接纳孩子的所有行为,无论孩子对错与否。

那么,“无条件积极关注”指的就是家长能够积极地关注到孩子的情绪,并且不会因为孩子做错了事就对其进行贬低和打击。

“无条件积极关注”的父母能够指出孩子的错误,并且能够以一种正确的方式帮助孩子纠正错误。

同时,在孩子犯错时,依然能够保持着对孩子的爱。



在这种生长环境下,孩子不会担心因为犯错误而失去父母的爱,因此也更容易养成知错能改的好习惯。

总而言之,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虽然说要给孩子充足的爱,但这种爱绝对不是无条件接纳式的溺爱;

而是能够及时地帮助孩子改正错误,让孩子能够积极、健康成长的“积极关注”

-The End - 作者-猫头鹰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