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岁的程序员小林(化名)半年前发现爬两层楼就气喘不止,甚至夜间睡觉时无法平躺,直到一次加班晕倒被送医,才确诊为“沉默的杀手”——肺动脉高压。
在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以下简称“厦心”),他通过一项名为“经皮肺动脉去神经术(PADN)”的微创手术重获新生。该术式是我国首创的一种治疗肺高压的微创手术,目前已在厦心常规开展,为患者提供更优选择。
厦心肺动脉高压团队开展肺动脉去神经术
隐匿的“血管杀手”
肺动脉高压早期症状隐蔽,却可能致命。因为发病机制复杂,发病人群普遍年轻,容易误诊或漏诊,3年病死率高达30%-40%,且治疗手段有限,是困扰心血管及呼吸专家的难题。
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结构性心脏病科负责人陈翔博士提醒:
“很多患者误将气短、疲劳当作亚健康,实际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
若出现活动后气喘、嘴唇发紫、杵状指、突发晕厥、下肢水肿的情况需高度警惕。这些信号意味着肺动脉压力持续升高,若不及时干预,右心室将承受超过正常值3倍的负荷,最终导致右心衰竭,重症患者1年死亡率超过50%。
微创手术为患者提供更多选择
陈翔博士
“传统药物治疗年费用高,长年服用药物的经济压力大,且存在耐药风险,PADN技术为肺高压患者提供了更优选择。”
陈翔博士介绍,这项微创介入技术是通过特制的肺动脉射频消融导管,配合专用的射频消融仪,消融主肺动脉与左肺动脉连接处的特定位置,可以降低肺血管阻力,从而降低肺动脉压力,改善右心室功能,阻止病情进展。临床数据显示,接受PADN治疗的患者术后1年平均肺动脉压下降38%,5年生存率提升至79%,治疗成本较传统方案降低60%。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3月17日,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医院(简称厦心)使用中国原创的、国际首个一次性肺动脉射频消融导管(PADN导管),成功为两名严重的肺动脉高压(简称“肺高压”)患者实施了肺动脉去神经术。据悉,这也是该产品正式获批上市后的全球首两例手术,开启了肺高压器械治疗的新纪元。
从筛查到康复的全链条守护
作为国家心血管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中心,厦心承担着大量肺高压患者的规范化诊疗工作,医院开设肺高压门诊多年,能够准确诊断各类疑难肺高压,尤其在特发性肺高压的诊疗方面,拥有各类靶向药物,并已常规开展肺动脉去神经术,治疗手段和药物品种齐全。
“肺动脉高压的治疗是与时间的赛跑。”
陈翔博士强调,虽然疾病凶险,但早诊早治能显著改善预后。医院开展的临床研究证实,在平均肺动脉压≤45mmHg时进行PADN干预,患者5年生存率可达92%。
肺动脉去神经术作为一种独特的、创新的肺动脉介入治疗手段,从最早提出手术概念,到如今获批正式上市,十余年间逐渐得到了全球的广泛验证和认可,让面临绝境的肺高压患者拥有了新的治疗方式和希望。
海峡导报记者 蔡嘉雯 通讯员 高树灼 刘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