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医疗器械经销商联盟
编辑:瑾凡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且24小时后方可转载!
5月16日起
12类耗材执行新价!
近日,江西省医疗保障局发布了《关于做好外周血管介入类等三批次省际联盟集中带量采购中选结果执行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指出自2025年5月16日零时起,全省各级公立医疗机构和驻赣军队医疗机构将执行外周血管介入类等三批次省际联盟集中带量采购中选结果。
01
品种范围:
1.(甘肃牵头)外周血管介入类等三批次省际联盟集中带量采购中选结果,采购品种涵盖微导管、栓塞微球、微导丝、明胶海绵、栓塞胶、栓塞微球等五类医用耗材。
2.(河北牵头)外周血管介入类等三批次省际联盟集中带量采购中选结果,采购品种涵盖颅内球囊扩张导管、外周血管球囊扩张导管、外周血管介入导引通路、血流导向密网支架等四类医用耗材。
3.三明采购联盟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中选结果,采购品种涵盖一次性使用气管插管、一次性使用活体取样钳/活检钳、一次性使用热活检钳等三类医用耗材。
02
采购周期:
本次三批次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周期均为2年。第一年采购周期自2025年5月16日至2026年5月15日。
03
采购量:
协议采购量为各医疗机构与中选产品生产企业签订的协议采购量。
点击下方公众号名片
后台回复“428”
查看江西省《关于做好外周血管介入类等三批次省际联盟集中带量采购中选结果执行工作的通知》具体采购量。
《通知》还提出了医疗机构需优先采购和使用中选产品,中选产品医保支付标准按照有关规定和中选价格确定。中选产品的采购货款实行医保基金与供货企业直接结算,各设区市医保部门要加强动态监测分析等要求。
外周集采密集落地
市场格局加速生变
曾几何时,外周介入领域还处于集采“安全区”,然而,自去年起,这一局面被彻底打破——外周血管支架类耗材与人工耳蜗一同被纳入第五批耗材国家集采品种目录,自此,外周介入耗材集采的大幕正式拉开。
从国家层面的集中采购,到部分地区组织的联盟采购行动,外周血管支架、颅内支架、取栓支架、血流导向密网支架等外周介入领域的多款产品,价格应声而落。
在第五批高值耗材国采中,外周血管支架最低中标价仅为2280元,降幅超过50%。
由甘肃牵头,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安徽等24个省组成的省际采购联盟,共有44家企业124个产品获得拟中选资格,产品平均价格降幅达到62.21%
由河北牵头的血管介入联盟集采,由于未设置“保底中标”的兜底机制,导致降幅更为惊人。外周动脉血管球囊扩张导管导丝直径0.018英寸产品组中,限价2630元,波科报价399元,降幅85%;外周动脉血管球囊扩张导管导丝直径0.035英寸组中,限价2570元,波科报价349元,降幅高达86%。
不仅如此,在全国联采与省际联盟集采的双重作用辐射下,即便是非集采产品,也很难逃国家的价格监管。
例如去年8月,国家医保局曾向微创心脉Castor胸主动脉覆膜支架及输送系统发布价格问询函,之后心脉医疗主动将该系列产品降价40%起步,其他厂商同类产品应声同步降价。
毫无疑问,外周血管介入领域正在掀起一场大范围的价格“风暴”。我国外周介入市场规模将急剧收缩,市场格局有望在这一系列变革中被重塑。
国产品牌市场机遇已至
外周介入创新产品加速落地!
但同时,外周介入集采的推进,也为国产医疗器械品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一方面,由于外周介入领域中许多疾病属于非致死性,其手术渗透率一直较低,集采“砍价”势必会带来手术量的增长,进而推动市场高速扩容。
依据 QYResearch 的调研数据,2023 年中国外周血管介入占全球市场 9.74%(约 67.5 亿元人民币),虽占比小,但预计未来六年复合增长率达 11%,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另一方面,我国外周介入市场一直由外资企业主导,国产市占率较低,某些部分品类的国产率甚至不到 5%,像外周血栓抽吸导管、血管闭合器、外周栓塞弹簧圈等众多产品,基本上都被海外品牌垄断,国产企业的增长潜力和空间极为可观。
而想要抓住这一机遇,技术创新无疑是关键“利器”,近年来国内品牌也在该领域不断取得突破。
例如,先瑞达推出了全球首款针对膝下动脉疾病的药物球囊,其在治疗膝下动脉病变方面具有抑制血管内膜增生等显著优势。
先健医疗旗下子公司元心科技推出了专为腘下动脉病变量身打造的IBS Titan™可吸收药物洗脱外周支架系统,是全球首款以铁基为主体材料的全降解血管支架,不仅在欧洲成功完成首次临床入组,并已提交欧盟CE注册申请,更获得美国FDA“同情使用”批准,彰显了国产企业的创新实力。
近期,畅德医疗自主研发的EF-Lumber®外周药物洗脱支架,以及臻亿医疗自主研发的外周动脉覆膜支架系统PV-Linc®,也陆续进入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有望加速上市进程。
总的来说,尽管我国在外周介入领域起步较晚,但在集采的助推下,国产替代的浪潮已然掀起,国产力量正以锐不可当之势崛起。未来,国产医疗器械品牌有望在外周介入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为全球医疗健康事业贡献更多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注: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本文中对官方政策的相关解读,仅代表本平台观点,内容以官方文件为准。如有平台转载本篇文章,须自行对该篇文章负责,医疗器械经销商联盟不对转载引起的二次传播影响负责,转载请后台联系编辑。
一台设备,即是一个“可移动的病理科”
县域病理科深度共建新产品—【直播预告】
【病理检验新市场交流1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