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10月,遗留在锦州的关东军第2师陆军医院被四野接收了。这座日军医院在战时为日寇提供了强有力的医疗救护,医院有医护人员150人,全部为日本人。
1946年初,该医院摇身一变成为了四野第二十九医院,医院当中80%日本人被收编进了四野的编制。
像这样的收编事情在东北各地随处可见,关于数字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但主流观点认为四野在解放东北的时候收留的日本人、日本士兵不下6000人。
如果算上家属恐怕数量高达2万。
四野收留如此多的日本兵、日本人到底要干什么?他们又有什么用呢?
二次大战欧洲战场结束的时候,美国与苏联曾经上演过抢人大战,只不过苏联抢设备,美国抢人才。
现在日本投降了。进入东北的国共双方同样面临着这一选择。
日本关东军在东北盘踞了10多年,从军工到经济,甚至医疗都有较为完整的体系。
对于当时的我军来说任何方面都是短板,都急需技术的提升,设备的升级。
东北战场在战事没有打响之前,上演了一场抢人大战。
当然,国民党抢人无非是为了抢地盘,他们下达命令给投降的日本军团,要求他们只能向国民党投降,从而占据了重要的城市。
可国民党对待俘虏并不友善,政策忽上忽下,导致日本战俘不愿与国民党过多纠缠,反而是解放军在对待俘虏上有一定的善意。
日本俘虏宁肯投降解放军,也不愿意选择国民党。
有相关工作经历和工作经验的日籍士兵,迅速弥补了四野在各方面的短板。
关东军第2师陆军医院整体收编,全院有300~400张床位,医护人员有150人。
改编成第二十九医院之后,80%的医护人员留任,四野只向其派遣了政治干部和少量的学徒护士。
佐藤猛夫作为日本医生担任了外科主任,对辽沈战役当中受伤的我军人员进行了大量的救治。
日本医护不仅在救人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还培训了数量不少的中国医护人员。
改名为张猛夫的佐藤还亲自指导编写了战地医疗救护指南,这对于四野的医疗体系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鞍山钢铁厂在日占时期建立并投入使用,为关东军乃至日本侵略活动提供了重要的后勤保障。战后鞍钢停产,我军对钢铁的需求与日俱增。
四野组织日籍人员开始恢复鞍钢的生产能力,以既生产又教学的方式保障了鞍钢的正常生产,也培训了中国的钢铁工人。
大连建新公司则是军工领域的另一个标杆。建新公司收留了数量不少的日籍技术人员,这些人员本就服务于关东军,主要从事弹药、火炮的生产。
经建新公司的手,辽沈战役、淮海战役一半的弹药都由其供应。
航空领域,四野成立的航空学校,直接从关东军空军部队收编了300多名飞行员、地勤人员,用于学校的教学。
其中吉林一郎是一个重要的老师,他为四野和新中国至少培训了260名飞行员,2000名地勤人员,后来的空军司令王海就是出自他的手。至于该学校也是空军航空大学的前身。
哈尔滨、佳木斯等地区也相继开展了众多的培训学校,里面的日籍工作人员、老师数量众多,主要围绕机械、化工领域对我方人员进行系统性的授课与培训。
这样的例子可不在少数。
这些曾经是侵略中国的急先锋,现在摇身一变成为了四野的一部分,要想保证他们不反水,四野还做了大量的工作。
首先是思想教育上,日语版的毛选是这群人必须学习的资料。
在物质待遇上,四野给足了他们保障。无论是医生,还是护士,或者是老师、工人,他们的工资水平都要比同时期的中国人要高不少。
不仅允许他们为我国服务,就连家属也得到了妥善安置。
哈尔滨的日侨新村就是集中安置日本人的地点,他们的子女受教育的权利也得到了保障,并为他们开辟了专门的日本人学校。
至于未来,我军也向他们保证,只要真心实意的服务,那么将来可以送他们回国,甚至允许他们留下来。
有了这些措施之后,大部分的日本人都能老老实实的服务于东北,甚至全国。
后来绝大多数日本人返回了日本,有人选择致力于中日友好。
留下的日本人改名换姓,彻底融入到了中国的生活当中,例如张猛夫、山本敬太郎(王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