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的冬天,我背着行囊站在河南某步兵师的新兵连操场上,呼出的白气在寒风中迅速凝结又消散。那时的我,满脑子都是"好男儿志在四方"的豪情壮志,一心想着要在部队大展拳脚。

可谁知道,在新兵集训一结束,命运就给我安排了一道坎,连长竟然让我去炊事班。

"革命战士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连长找我谈话时这句话像一盆冷水浇在我头上。

我梗着脖子反驳:"报告连长,我来当兵又不是来当伙夫的!"

可军令如山,第二天我还是拎着背包站在了炊事班门口,心里憋着一股无名火,觉得这是对我的侮辱。

司务长是个三十出头的山东汉子,姓张,脸上总挂着和善的笑容。

他看出我的情绪,当天晚上把我叫到他宿舍。那间不足十平米的小屋里,一张行军床,一个简易书架,墙上贴着"厨房也是战场"五个毛笔字。

"小赵啊,"他递给我一杯热茶,"我当年跟你一样,觉得炊事班就是打杂的。可后来我发现,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张司务长的话我没太往心里去,直到有天凌晨四点,我睡眼惺忪地跟着他去菜市场采购。寒冬腊月,他蹲在地上挑白菜的样子像个老农,手指冻得通红却依然一丝不苟。

"做菜如做人,"他边挑边说,"食材不新鲜,再好的手艺也是白搭。"那天中午,他用最普通的大白菜炒出了一道让我至今难忘的醋溜白菜,酸甜适口,脆嫩爽滑,连队战士们吃得碗底朝天。

慢慢地,我的抵触情绪像春雪般消融了。张司务长有二级厨师证,他教我们"横切牛羊竖切猪",教我们"火候不到不揭锅",更教我们"做事要像切土豆丝,粗细均匀才见真功夫"。

1993年我当上炊事班长时,已经能独立操办全连百十号人的三餐,最拿手的是红烧肉和酸辣土豆丝,战士们都说吃了我的菜训练都有劲。

可到了年底,当连队征求我是否留队意见时,我却犹豫了。

三年军旅生涯,我大多时间围着灶台转,总觉得少了些当兵的味道。"回家闯闯吧,"退伍前张司务长拍着我肩膀说,"记住,部队教你的不只是做饭。"

他送我一个红皮笔记本,扉页上写着"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回到安徽太湖老家,我把军装叠好收进箱底,发誓再也不碰锅铲。

回家没多久,就跟着战友王猛跑到广州打工。我干过小区保安,在烈日下站岗八小时;做过推销员,被人当骗子轰出门;最落魄时还开过摩的,在城中村窄巷里穿梭。

记得有次暴雨天,我载客到目的地后全身湿透,客人扔下五块钱说"不用找了",那语气里的施舍让我攥紧了拳头。

"你是守着金饭碗要饭!"王猛有天喝多了拍桌子骂我,"部队培养你三年厨艺,你非要当苦力!"这话像记闷棍敲醒了我。

1996年春天,我用攒下的三万块钱在广州城中村租了间二十平米的店面,挂上"老兵快餐"的招牌。

开业第一天,我炒了三十份蛋炒饭,用的是部队里学的"黄金炒饭"技法,米粒分明,蛋香扑鼻。晚上数钱时手都在抖——净赚了两百多,比我开摩的两天挣得还多。

生意渐渐红火,小店从四张桌子扩展到八张,我雇了两个帮工。有次城管突击检查,说我油烟超标要罚款五千。我急得满头大汗,一个常来吃饭的街道办李主任替我解了围。

"小赵啊,"他临走时说,"你这手艺埋没在小巷子里可惜了,该找个正经门面。"这话在我心里种下了种子。

1998年,我认识了在隔壁服装店打工的王洁。这姑娘是湖南人,说话带着辣味,做事风风火火。有次她来吃饭,看我忙得脚不沾地,主动帮忙收拾碗筷。

后来她常来帮忙,有天打烊后突然说:"赵哥,你该换个地方开店了。"月光下她的眼睛亮晶晶的,"我知道有家店面要转让,虽然贵点,但是临街。"

盘下那个店面几乎掏空我所有积蓄,装修时我和王洁天天泡在工地。她总说:"部队出来的还怕吃苦?"

我们给新店取名"兵味馆",门口挂着退伍证复印件和我在炊事班的照片。开业那天,张司务长居然托人捎来一副对联:"烹小鲜若治大国,调五味如写人生。"

生意比想象中火爆,部队里练就的大锅菜手艺正好应对午市高峰。但好景不长,有同行举报我使用地沟油,食药监局突击检查那天,我看着执法人员取样,后背全是冷汗。

王洁握着我的手说:"真金不怕火炼。"三天后检测结果还我清白,那位举报我的同行后来喝酒时坦白:"老赵,我是看你生意太好眼红了。"

这次风波反而让"兵味馆"名声大噪。2001年我们结婚时,已经在广州有了三家分店。王洁怀孕后辞去工作专心帮我,她总说:"你在部队学的不仅是炒菜,更是带兵的方法。"

确实,我把炊事班那套管理模式搬来店里:晨会点名、定期培训、季度考核,甚至搞"军事化"卫生标准。员工们笑称我是"赵连长",有退伍兵来应聘,我都优先录用。

2008年金融危机时,不少餐馆倒闭,我却趁机低价盘下五个店面。王洁抱着刚上小学的儿子说:"你呀,就像打仗时敢穿插的兵。"

那几年我们推出"老兵套餐",每卖一份捐一元给我们当地的一个退伍军人基金会。有媒体来采访,我对着镜头说:"没有部队那口大铁锅,就没有今天的'兵味馆'。"

如今在广州,我的二十多家分店遍布各区,每家店门口都挂着当年炊事班的合影。去年张司务长退休来广州旅游,我亲自下厨给他炒了盘酸辣土豆丝。

他嚼着土豆丝笑道:"火候比当年强多了。"我突然眼眶发热,想起那个寒冬清晨,他教我挑白菜时说的话:"食材不新鲜,再好的手艺也是白搭。"人生何尝不是如此?

有时深夜盘账,我会想起新兵连那个梗着脖子拒绝去炊事班的自己。命运就是这样奇妙,曾经最抗拒的,最终成就了你。就像苏轼写的:"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如今明白,人生没有白走的路,部队的大铁锅教会我的不仅是烹饪,更是一种在平凡中坚守的品格。每当新员工培训,我总会讲那个关于白菜的故事——看似简单的食材,用心对待,也能成为美味佳肴。

前几天儿子高考填报志愿,问我该选什么专业。我摸摸他的头说:"选你心里最抗拒的那个,说不定那就是你的金矿。"

王洁在旁笑我"歪理邪说",可我知道她懂——就像当年懂我守着灶台时的委屈,懂我创业路上的每一次犹豫。

如今"兵味馆"的招牌菜还是红烧肉和醋溜白菜,有食客问秘诀,我总笑着说:"没什么特别的,就是把白菜当鲍鱼做。"



站在办公室窗前俯瞰广州夜景,霓虹灯下的城市像口沸腾的大锅。二十多年前那个背着行囊的太湖小子怎会想到,他人生的转折竟始于一口部队的大铁锅?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或许人生的真谛就在于,接受那些起初抗拒的历练,最终在烟火气中找到自己的金光大道。

(故事素材来自“炊烟煮岁月”网友,清风晓整理,故事情节有虚构,图片来源于网络和AI合成,请勿对号入座)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