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去头部品牌游学私域⬇️

2025年的中国汽车市场,正站在变革的十字路口。

一边是新能源车销量持续攀升、渗透率突破50%的繁荣图景,另一边却面临着安全问题、电池故障、价格背刺、智能化缺陷等问题。

增量红利消退,车企贴身肉搏,对身处其中的营销人而言,战场已从单一的产品竞争,演变为对消费者心智、数据整合能力与品牌韧性的全方位考验。

在这样的背景下,TopDigital特别邀请到群邑蔚迈的管理合伙人张栩Steven Zhang进行了一次对话,Steven在汽车营销行业深耕19年,见证了行业多次变革,他不仅具备战略纵深感的观察视角、前线实操的一手经验,更对行业拐点预判有着深刻的见解。

在2024第十二届TopDigital创新营销奖的评选中,蔚迈更是斩获了包含年度机构等多项大奖。其中,蔚迈为奔驰打造的“形塑奔驰可持续的远见生活”项目摘得铜奖。这一社区场景整合营销项目落地阿那亚北岸的友谊湾,持续时间长达半年,独具开创性,在汽车营销越来越注重实际体验的当下,更是一枚颇具参考性的样本。

对Steven这样一位老行家而言,他如何看待现今中国汽车市场的风云变化与刀光剑影?消费者决策链路产生了哪些关键变化?媒体粉尘化时代有何破局之道?技术同质化下,品牌又应当怎样重塑品牌护城河?


群邑蔚迈 管理合伙人

张栩Steven Zhang

以下为对话全文,经整理。

01

购车决策:需求更明确、wish list越来越短

TopDigital:请您先介绍一下自己的从业经历吧。

Steven:我从2006年开始进入汽车行业,至今已有近19年的经验。这期间,中国汽车市场经历了日系、韩系品牌主导,到德系品牌的崛起,再到豪华品牌和国产新能源车的快速发展。尤其是最近几年,传统车企与新势力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整个行业的变革速度远超以往。

TopDigital:汽车作为长决策周期的耐消品,现在的消费者在选购决策时会受到哪些因素影响?

Steven:现在中国汽车市场已经接近饱和,相比于购置新车,购买第二辆车的情况会比较多见。在购置第二辆车时,有人会考虑性能、有人考虑安全性、有人考虑美观程度,或者是车的可延展性等等。除了考虑个人和家庭需要之外,有些地区还会受到如限购政策等外部因素的影响。

而且,相比10年前,现在的消费者对不同类型、不同品牌的车已经体验过、经历过了,而且加上身边亲戚朋友的一些介绍,对不同的车已经有了自己主观的印象。因此购车需求会更明确,做决策的时间也比以前短了很多,很多人在购买前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wish list。

说到这里,我想起一组数据,以前大家的wish list里面可能有6、7款车,但是现在可能只有2、3款了,也就是说wish list越来越短,所以对于品牌而言,确保自己在这个清单中占据一席之地变得非常重要。

TopDigital:具体决策过程中,会受到哪些信息获取渠道的影响?

Steven:不管人们在线上浏览了多少信息,最终还是要去4S店、直营店亲自摸一摸、看一看,感受一下,这个过程还是必须是有的,所以体验是导向成交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TopDigital:对品牌而言,吸引用户来到线下体验的关键营销策略有哪些?

Steven:首先,最基本的一点是品牌要保证有足够的声量,也就是停留在消费者视线之内,让自己被看到。

另外,现在的信息非常庞杂,我们要去更好地研究我们的消费者,去发现他们出现在哪里、重要的场景有哪些、在这些高相关的场景里,我们怎样与品牌结合等等。

现在单向的品牌展示已经很难了,我们还需要让品牌与用户建立更好的联系,增强产品的说服力、品牌的信赖感。

TopDigital:从产生兴趣到进店体验,整个购车决策过程中,具体是哪些环节可以被压缩?

Steven:这个话题其实很大,背后的行业大背景是这样的:车企在2021年、2022年就开始普遍进行效果广告投放,希望有效拉动注册和到店。

比如一个用户如果有兴趣,注册完表单十几分钟后就会收到汽车厂商的电话,只要消费者没有说“对不起不感兴趣”,或者“对不起我不打算购车”,车企依然会将其视作一条有效线索,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跟进,通过讲解产品、讲解金融利好政策等等,提高转化率。


02

常规投放之外,私域沟通的隐秘战场

TopDigital:车企在前期投放时,最常用的媒介投放组合大致是什么样子的?

Steven:在总体趋势上,现在汽车行业线上广告的比例越来越大了,甚至有些新能源品牌100% all in线上;另外就是大家在效果广告上的投入越来越多,以及最近两年直播的兴起。

就媒介投放组合而言,每个品牌、每家企业所处的市场阶段和商业目标不一样,打法其实挺不一致的,all in 抖音的品牌也有,仍然重视平面媒体的品牌也有,谁也无法复制谁,谁也无法去学谁,很难说有什么常见的媒介投放方式。

另外我发现一个问题,在2022年以前,传统汽车企业的传播方式跟新势力车企,走的是两条完全不同的路,但是现在这两条路在趋同,也许会在未来某一天交叉。

传统的车企以往更重视品牌广告,效果广告预算占比没有那么高,但现在他们要做的是提高用户转化;新势力车企过往更注重效果广告投放,现今发展到一定程度,下一步要做的是破圈,而效果广告已经无法满足这个需求,需要借助品牌广告。

所以总结下来就是,各家车企打法各异,但是从大方向来讲,传统车企和新势力车企是在相向而行、即将走向交叉的。

TopDigital:在当今碎片化,甚至粉尘化的媒介环境里,车企应该怎样找到自己的核心人群呢?

Steven:在汽车行业,消费者的触点非常多,场景也非常多样化,营销链路面临非常大的不确定性,而且跟快消品不同的是,购车决策链条中会有很多人与人之间产生的沟通,比如我们现在看到车圈盛行KOB、KOL、KOC、KOE、KOS模式,但这类沟通过程反馈出来的并不是点击率、观看时长等常规数据,它主要是互动性的主观信息,这些信息很有价值,不过很难被直接记录和分析。

尤其是品牌们在各个平台都有内容矩阵,数据和信息变得非常碎片化,因此将散落各处的碎片整合起来变得意义重大。

蔚迈的AI营销产品“一方数据”做的就是这样的事——通过与客户、媒体平台、经销商伙伴的合作,我们将分散在不同领域的数据很好地整合在一起,以更好地理解消费者的兴趣、兴趣转移、用车需求的变化等等。有了这些之后,我们制定营销策略也会更加灵活

举个例子,同样做直播,不同的KOS带来的结果非常不一样。比如有的KOS非常擅长讲故事,把品牌、产品讲得非常清晰,却并不善于完成转化;但是有一些KOS,他可能讲解得未必那么专业,但却能很好完成转化任务。这个反馈对我们来讲的意义就在于:对于不同的KOS,我们要给予他不同的任务,使他更好发挥自己的擅长点。

再举个例子,我们之前与小红书合作,让厂家、品牌、经销商一起在小红书上联合投放,用常规数据去衡量后发现效果并不好。但是当我们与品牌方、经销商做了进一步的沟通之后,经销商反馈出了更多的一手数据,然后我们发现小红书的私域沟通其实有很好的转化效果,而常规的数据分析手段是分析不出来的。

这就说明,我们对数据的使用方式不能一成不变,要根据新的场景、任务补充新的数据进来,而且,当“一方数据”涵盖的数据量越来越大之后,我们可参考的维度也会越来越多。

评估效果广告投放有效性的时候,我们看得最多的是什么?是直接转化,也就是表单注册数,对不对?但其实,我们也要去看间接转化数据、全渠道的销售基准数据这些维度,借助一方数据,我们能进行更综合的交叉比对,快速调整自己的媒体投放策略,找到最有效的媒介组合和投放手段。

这几年下来,我发现我们最前端的CPL成本逐年下降,同时在深层销售转化上,表现比全渠道基准高出了50%-60%以上。

TopDigital:您能再仔细讲一下小红书这个案例吗?

Steven:因为小红书目前没有注册表单这类工具,如果用户对产品感兴趣,会使用私聊这个方式直接沟通。所以车企在小红书做营销,一方面要有很高的内容产出能力;另一方面也需要有7x24小时的全天候服务和接待。

此外,通过一方数据接入经销商反馈的一手数据后,我们能够根据消费者到店、试驾体验等等行为数据让记录复盘分析的维度更加完整,反哺后续营销策略的调整。如果只根据常规的KPI、互动量来投放,是达不到更好效果的。

03

市场变革下,如何重塑品牌护城河?

TopDigital:在现如今技术同质化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车企要如何讲出自己的技术差异性?

Steven:首先,需求确实发生了变化。在油车时代,大家更注重汽车的品牌安全性、燃油经济性、舒适性等,但现在大家更关注汽车的智能化程度和自动驾驶性能等。各个品牌和厂商都在竭尽所能地介绍和展示自己在这些方面的功能,比如举办科技日、NIO Day等活动。

其实我觉得汽车始终是一辆车,不能完全等同于手机,虽然智能化越来越重要,但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现在自动驾驶的发展已经超出了法规约定的范围,而新能源厂商在智驾方面已经讲了很多,从我的角度来看,他们已经做得很好了,包括智驾,比如双手离开方向盘、语音控制空调等,这些没有本质区别。下一步的关键是给消费者带来更强的信心,让他们认为品牌是安全可靠的。

首先,要保证隐私安全。其次,智驾要保证用户在路上充分安全,即使指标稍微保守一些也没关系,安全才是最重要的。对于新能源汽车来说,里程焦虑虽然部分解决,但仍未完全解决。不过这两年充电站布局发展很快,甚至西藏也有了。多讲这些内容,可能比讲屏幕多智能更有利于赢得消费者的依赖和信任。

TopDigital:您觉得新势力车给行业带来的具体影响是什么?

Steven:我觉得核心影响有几个:

第一个是他们正在重新定义汽车。

买车时,消费者主要考虑两点:一是车的实用性是否与自身需求匹配;二是汽车的社交属性,即车辆的品牌档次是否与自身身份相符。然而,在新势力崛起,以及从油车向电车转化的过程中,消费者的关注点发生了变化——过去人们关注燃油经济性,现在则更关心是否有里程焦虑;过去看重车辆后排空间,现在则更关注智能化水平。

第二个是他们正在影响“豪华车”的定义。

过去我们认为豪华是手工打造、空间够大、马力够足,但现在豪华体现在比如有没有女王座椅等新元素上面。不过,目前对于“豪华”的定义尚无结论,传统车企仍在延续自己的故事,新势力则在智能化和舒适性等方面不断探索,二者有趋同的趋势。

第三个是目前汽车市场仍在博弈当中,未来两到三年,汽车的实用性、社交属性以及豪华的定义等会逐渐清晰。

TopDigital:从业将近20年,汽车营销这个行当持续吸引您的地方是什么?

Steven:汽车是一个充满着动态变化的行业,尽管汽车品类相对单一,但十几年间行业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最近两三年挑战性剧增。身处其中,我们深刻感受到行业变革的压力,但也很幸运能参与其中,与客户共同应对挑战,解决问题。

汽车吸引我的另一点是它的独特属性。汽车不仅是商品,更是一种文化符号,融合了机械性能与设计美学,富有故事性和玩味性。

这也是一个很有职业发展价值的行业,对于新入行的新人而言,最需要的品质是对汽车行业的热爱,以及抗压能力。因为当前汽车行业处于重大变革期,只有真正热爱,才能有动力去抗压、主动思考,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推动项目落地。

结语

行业变革之中,车主手中的方向盘决定着市场如何洗牌。

对汽车营销人而言,不论是服务新势力还是传统车企,只有坚守用户本位,将技术与智能转译成触摸的用户体验,回归“安全”、“可靠”这些永恒且朴素的诉求,方能在喧嚣中锚定长期价值。

正如Steven所言,汽车不仅是商品,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与生活方式的载体,我们如何看待生活,影响了购车决策;而如何洞察生活,将影响品牌与用户之间的共鸣深度。

注:文章来源于TopDigital,撰文常韵。

PS.

欢迎加入见实会员(点击下方按钮)可获取系列直播回放(30+)操作手册、系列白皮书等,及一起游学各大品牌、展开主题私享会。

↘私域服务对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