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底,人社部召开一季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会议,对下一步工作重点做了部署。让人欣喜的是,会议上再次提及2025年的养老金调整,而且提到了今年的调整一定要向中低收入人群倾斜。
其实每年调整养老金的时候都会这么提,但今年有所不同,因为人社部提到“养老金倾向中低收入人群”的频率是非常高的,每次大会都要强调一下。这么做的目的很明显,是在给各地人社部门确定今年调整的原则,在坚持“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同时要给中低养老金收入者涨更多的钱。
那么如何体现养老金调整向中低收入人群倾斜呢?大概率是通过加大定额增加额的占比实现。
有过养老金调整经历的退休人员应该都知道近年来各地养老金调整方式已基本形成定势,即按照定额增加额、挂钩增加额、高龄倾斜增加额综合确定退休人员每个月能够增加多少养老金。
由于各地比较重视激励缴费,加上养老金平均调整比例逐步下降,从几年前的5%逐步下降至去年的3%,定额增加额随之越来越少。以2024年为例,31个地区中有23个,也就是74%的地区的养老金调整方案里的定额增加额相比2023年有所降低。
而定额增加额对中低收入人群最有利,因为不看缴费年限、不看原本月入多少钱、不看年龄多大,只要是一个地区的退休人员全部增加相同的金额。我们做极端假设,如果某地区的2025年养老金调整方案规定只有定额增加额,如每人每月加120元,那么不管是月入1500元养老金还是3000元、5000元甚至更多养老金的退休人员都是每个月多120元。
对于月入1500元的退休人员而言,120元的增加额对应8%的调整比例;月入5000元养老金,调整比例只有2.4%。增长比例差距十分明显,很显然养老金越低越划算。
因此,我预计今年各地会在定额调整额上发力,不再会出现前两年那种大部分地区的定额增加额环比减少情况。
纵观2024年,上海的定额增加额是最高的,达到了每人每月61元;最低的是黑龙江和四川,都只有每月27元。
展望20025年,原本的定额增加额就已经较高的地区不会减少,而原本较低的地区可能迎来“大爆发”,定额增加额得以大幅增长。从这个角度来说,黑龙江、四川等地的中低养老金收入人群反而更能获益。
那么会不会出现中低收入者的增加绝对额高于高收入者的情况呢?比如,每月3000元的加150元,每月6000元的加100元?
很遗憾,这种情况是不可能出现的。
“调整向中低收入人群倾斜”的表述不代表完全忽视缴费情况,相反,政策还是希望引导在职人员长期缴费、多缴费的。如何引导呢?要给人家糖吃、给奖励,否则都想尽办法规避缴纳养老保险了。
除了在首年退休核算养老金时给高缴费人员核定高养老金外,每年调整养老及时也要合理区分梯度,高养老金收入者的上涨比例可以低一些,但增加额不能太少,否则既不公平又不利于我国养老保险的长期稳定发展。
综上,2025 年养老金调整向中低收入人群倾斜是大势所趋,各地或将在定额增加额上着重发力,原本定额较低地区有望大幅增长,让当地中低收入退休人员更多受益。
不过,调整不会违背“多缴多得”、“长缴多得”原则,高养老金收入者虽上涨比例或降低,但增加额不会过少。如此,既能保障中低收入群体生活,又能激励在职人员积极参保缴费,推动养老保险制度稳健运行、持续发展。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欢迎关注、点赞@王五说说看,您的支持是对原创最好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