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岁的蒙古国男孩小恩(化名)身患罕见膀胱肿瘤,生命垂危。家人带他跨国求医。在广州,他遇见了徐啊白,不仅帮他切除了肿瘤,还用独门医技“去带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结合机器人腹腔镜微创手术,为他再造新膀胱。出院时,小恩父母哭着道谢:“是中国医生给了孩子第二次生命。”
徐啊白,珠江医院泌尿外科专家,从医25年来,一直潜心钻研专业,不但练就外科医生精湛的“绣花功”,还熟练掌握不断迭代的医疗智能科技,成功治愈泌尿外科各种疑难杂症,将多位病患从鬼门关抢回来。
研习
为减轻病患痛苦
勤学苦练腹腔镜新医术
2001年,徐啊白考入南方医科大学,正式开启医学生生涯,2007年,他进入珠江医院泌尿外科修读博士学位,并开始经历外科医生的“1万小时”成长曲线。
彼时,外科医学正从开放式手术,过渡到腹腔镜微创手术。技术迭代中,腹腔镜手术的精细度和操作度要求要比传统开放手术要求的还要高。为此,徐啊白专注结合临床,不断巩固专业知识,刻苦磨炼“绣花手”。
■徐啊白表示,外科医生掌握新技术,能减少手术损伤,让患者康复得更快。
“医院引入腹腔镜新技术时,大家都疑惑,一直以来开放手术做得那么好,为什么要用新技术呢?当看到患者在麻药过后的痛苦减轻,伤口感染率大大降低等有益转变,甚至术后第二天就能下床活动,我们都义无反顾苦练新技术,去适应这种复杂的操作模式。”日常工作和学习中,他讲究精细、稳健地完成止血、切开、缝合、结扎等手术基础动作;回到家,仍不懈锻炼手感,缝合葡萄皮、猪内脏等。
■医生操作机械臂带动的手术器械,如同有了“千里眼”和“万能手”。
练习腹腔镜操作时,徐啊白慎之又慎地去适应器械,提高对脏器触感、增强对手术部位的视觉感知。把技术用在空间只有巴掌大的盆腔、窄度不过手机充电线的输尿管、软如豆腐一样的人体前列腺等部位,开展安全、精准的治疗。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泌尿外科徐啊白主任医师在演示操作手术机器人。
天赋、努力与学无止境,是徐啊白的成长密码。记者了解到,在珠江医院泌尿外科,泌尿专家刘春晓教授独创的“经尿道前列腺解剖性剜除术”和“去带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两种特色术式,享誉世界。而作为刘春晓教授的弟子,徐啊白在30岁的时候就继承衣钵,掌握独门技术。
徐啊白还主攻膀胱肿瘤微创手术、“无伤口”处理泌尿系结石、“无疤”泌尿单孔腹腔镜等手术的治疗,每年手术量高达六千台至七千台,几乎天天都在工作。
绝技
接上“机械臂”
精准治愈跨国求医患儿
近两年,随着手术机器人投入使用,医疗开启了智能机器人微创手术新时代,这促使徐啊白带领科室开始探索和学习新的技术。
大半年前,3岁蒙古国男孩小恩罹患膀胱肿瘤,辗转国外多家医院求医无门。所幸,在广州,他遇到了徐啊白——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下,小恩迎来转机。
“儿童膀胱横纹肌肉瘤罕见,恶性度很高,截断癌细胞侵袭的关键就是切除肿瘤。”对于小恩的手术,徐啊白和团队可谓奋战一毫一厘,下足“绣花功夫”。儿童体内术野十分狭窄,他们用机械臂作为自己手部的延伸,通过可360度旋转的专用器具探及人体无法触及的部位,为小恩切除病灶,并进行大量精细缝合。
手术顺利,小恩得救。徐啊白和团队还实施绝技,利用患儿自身的乙状结肠构建了新膀胱。“孩子避免了终身挂尿袋,未来可以正常生活。”
探索
让“机器人走路”
到基层医院救治患者
手术机器人的优势在于治疗更精准、手术时间更短。而对徐啊白而言,高效就意味着“接台”的频率也在提高。
4月的一天,徐啊白的手术量全天排满,到完成最后一台高难度手术,已是次日清晨6时30分,他又继续去查房。一名刚切除膀胱肿瘤的患者笑着跟他打招呼:“徐主任,我昨天早上做的手术,睡一觉就可以坐起来了。没想到你做的大手术,创伤能这么小啊!”
“单孔机器人手术系统把患者的病灶放大了10倍视野,极大地增强了我们对解剖结构的辨别能力,同时机械臂滤除手部颤动,特别适合在盆底深部‘精雕细琢’,医生能够更精细地解剖和缝合,减少了对手术部位周围重要结构的损伤。患者自然恢复得快。”徐啊白向记者解释。
“新技术让患者获益,叫我们如何能不努力钻研?”徐啊白说,结束查房后,看着患者状态良好,他的疲倦一扫而空。那一刻,他又“变”回甘于埋头苦干,求知欲十足的学子了。
徐啊白还探索着让“机器人走路”到基层医院救治患者。不久前,徐啊白在珠江医院广州本部开展一台“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腔静脉后输尿管整形术”。神奇的是医生在广州动手术,患者却身处惠州。“在远程网络技术、机器人和腹腔镜共同加持下,基层群众便捷地接受精准治疗有了更多可能。”徐啊白说。
掌握了新科技,徐啊白不打算藏掖,他表示,未来还要响应国家优质医疗技术“下沉”的号召,结合自己掌握的特色治疗方式,将手术机器人技术传出去,造福基层,为患者带去便利。
【微访谈】
新快报:你如何看待机器人助手?
徐啊白:我经历过外科的开放式手术、腹腔镜微创,现在又置身AI机器人时代,非常感慨。外科医生真的要学无止境,与时俱进,才能为生命健康带来更多可能性。
新快报:高科技与医疗的结合,会成为你的职业挑战吗?
徐啊白:会有这种感觉。以前手术室里,有多名助手配合主刀医生。现在一个机器人四条手臂,就能代替四名外科医生。但需要说明的是,机器人手术,不是机器人去完成手术,而是成为医生的手术助手。手术的操作者仍然是主刀医生,由医生规划手术路径。机器人目前无法取代医生,但作为外科医生,无论用什么器械,都应该精进自己的手艺,拥有强大腹腔镜手术基础,才能驾驭新技术。
【记者体验】
显微镜下打绳结 真难!
近日,新快报记者在珠江医院临床技能中心的模拟手术室里,看到徐啊白和他的“新搭档”——拥有四只钢铁手臂的国产手术机器人,威风凛凛。
在真实手术室场景里,徐啊白和它并肩,为患者安全有效地开展膀胱癌、前列腺癌、输尿管癌、肾上腺切除、肾部分切除、输尿管成型等复杂手术。
徐啊白介绍,使用机器人手术时,主刀医生不再站在手术台边,而是在一旁操作机器人的主控台。当手术平台通过5G网络连接上主刀医生的主控台,医生就能展开自己的手指,控制机械臂完成手术操作。
在徐啊白指导下,记者以打绳结来体验一把手术机器人。记者目视主控台的显微镜,线径约0.005毫米的手术缝线被手术台显微镜放大了10倍。针动线走,记者自认为力度非常轻,但一不留神,便将缝合线扯断了。而一旁的徐啊白,三四秒钟就打完了一个“结”。他说,有时一台手术就要打数百个止血结,越精细,患者愈合得越好。
■出品:冯树盛 李青
■策划:新快报记者 陈琦钿
■统筹:新快报记者 王彤
■采写:新快报记者 李斯璐
通讯员 马彦 韩羽柔
■摄影:新快报记者 郭思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