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品诗,看电影

悟人生

我是威评书影史



01

《题青山白云图》

元·高明

昨夜山中宿雨晴,白云绿树最分明。

茅堂早起无他事,去看溪南新水生。

人生最理想的状态,莫过于“躺平”了。

这其中有先决条件,即是要么精神富足,要么衣食无忧,要么人生顺畅。

这时候可以做自己任何想做的事情,无拘无束。

然而,"躺平"并非消极的逃避,而是一种对生命节奏的清醒认知。当物质与精神达到某种平衡点时,人会自然进入一种舒展的状态——像春日里最先解冻的溪流,既不被冰层压迫,也不因暴雨泛滥,只是遵循着大地的脉动自在流淌。

这种状态下的自由往往催生意想不到的创造力。陶渊明采菊东篱时写下不朽诗篇,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的木屋里重新定义了生活。他们看似无所事事的时光里,其实正在进行最精密的灵魂勘探。就像午后阳光里打盹的猫,慵懒的表象下藏着高度敏锐的感知系统,随时准备为真正值得跃起的事物睁开双眼。

现代人追逐的"躺平"智慧,本质上是对抗异化的生存策略。当社会时钟的齿轮声越来越刺耳,能够守护内心宁静的人反而成了真正的先锋者。他们像掌握秘传的炼金术士,把旁人眼中的虚度光阴酿成金黄色的蜜——可能是窗台多肉植物新长的绒毛,也可能是突然想通的某个哲学命题。

这种理想状态最动人的地方在于其流动性。它允许你在琴键般的黑白抉择间弹奏出灰色变奏,在必须奔跑时能突然躺下看云,在众人酣睡时独自起身捕捉晨光。就像冲浪者与海浪的关系,看似随波逐流,实则每个细胞都在与永恒对话。



02

元代戏曲家高明,也在这样的状态里,写了一首《题青山白云图》,表达了自己对于这种“躺平”模式的惬意和愉悦。这样的心境,说明诗人心态很平和和享受。

青山白云间,高明的笔墨流淌着闲适的意趣。他斜倚在竹榻上,看云卷云舒,听风过松涛,仿佛与天地达成了某种默契。这种"躺平"并非消极的逃避,而是对生命本真状态的回归。元代文人特有的疏放气质,在他笔下化作了一幅水墨氤氲的精神图景。

画中的留白处,恰似他故意留白的人生。不追逐功名的日子里,他反而在瓦舍勾栏中找到了艺术的真谛。那些被正统文人轻视的杂剧创作,在他手中焕发出惊人的生命力。当同辈们还在科举路上蹉跎时,他已将市井百态谱成曲牌,让贩夫走卒的悲欢在舞台上熠熠生辉。

这种选择需要莫大的勇气。就像画中那株斜出的老松,宁可屈曲也要保持自己的姿态。高明在散曲《折桂令》中写道:"得清闲便是神仙",这并非酸葡萄心理,而是经过宦海沉浮后的透彻领悟。他把官场比作"闹嚷嚷蚁阵蜂衙",自己却要做个"袖手旁观"的清醒者。

白云的变幻教会他艺术的奥秘。在《琵琶记》的创作中,他像观察云气般捕捉着人性的微妙变化。赵五娘的形象之所以动人,正因创作者怀着云水般澄明的心境。这种创作状态,恰似陶渊明"云无心以出岫"的悠然,却又多了几分市井烟火气的温暖。

画角处的题跋墨迹未干,窗外已传来孩童模仿戏文的笑闹声。高明搁下毛笔,嘴角泛起涟漪。他知道,真正的艺术从来不在庙堂之高,而在这些未经雕琢的生活褶皱里。青山不语,却见证着一个时代文人的精神突围;白云无价,却承载着超越功名的永恒价值。



03

高明在元顺帝至正五年(公元1345年),以《春秋》考中进士,历任处州录事、江浙行省丞相掾、福建行省都事等职。高明为官清明练达,曾审理四明冤狱,郡中称为神明。

他关心民间疾苦,不屈权势,受到治下百姓爱戴,处州期满离任时,百姓曾为他立碑。可是,在元末那个动荡和腐朽的时期,个人怎么抵得过时代的洪流?由于数忤权贵,晚年退居于明州(宁波)栎社之沈氏楼,撰写《琵琶记》。

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朱元璋即帝位,派人征召元朝遗老,高明也在其中,不过他却以老疾辞召。不久,卧病卒,归葬于故里。这也是一种风骨吧?

高明工诗、善书,尤擅词曲。《琵琶记》成为南戏创作的范本,获得“曲祖”、“南曲之宗”的称誉,对后世的戏剧创作发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他对后世公认的“元曲”影响和作用很大。也奠定了元曲的地位和基础。

他另著有南戏《闵子骞单衣记》、诗文集《柔克斋集》20卷,均已散佚,仅留诗作60多首,收入《永嘉诗人祠堂丛刻》。



04

《题青山白云图》其实是高明的心态写照。

茅堂早起无他事,去看溪南新水生。”不作他想,只想享受这山野隐居的恬静和自由。这是无奈,同时也是一种自我安慰。

这种超然物外的闲适,恰恰折射出元代文人独特的精神追求。在仕途受阻的现实中,他们选择将心灵安放于青山白云之间,以笔墨构筑起一方逍遥天地。

高明的诗笔勾勒出的不仅是画卷上的烟岚,更是一种将生活艺术化的智慧——当外在功名如浮云般不可把握时,便转而向内寻求生命的诗意栖居。

这种看似消极的"躺平",实则蕴含着积极的生命哲学。就像画中留白的云气,文人们在世俗追逐中主动退后一步,反而获得了更广阔的审美空间。关汉卿在勾栏瓦舍中写尽人间百态,马致远在"枯藤老树昏鸦"里参透世事沧桑,都在证明着这种生活态度绝非逃避,而是以另一种方式参与世界。

他们用戏曲唱词代替奏章谏言,以山水笔墨置换官场博弈,在精神领域开辟出比庙堂更自由的疆土。

元代文人的选择,恰似其画作中若隐若现的远山轮廓——不追求工笔细描的写实,但求气韵生动的传神。这种对生命节奏的自觉调节,至今仍能给人们以启示:当现代人困在"内卷"的漩涡中时,或许需要学会在白云舒卷处,寻找那份高明曾体验过的、与天地共呼吸的从容。



05

高明这首《题青山白云图》题画诗,充满恬静,人生心态平和在于自我调节。

高明的诗句不仅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山水画卷,更传递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智慧。在这纷扰的世界里,保持内心的平和并非易事,但若能像画中的青山一样沉稳,像白云一般自在,或许便能找到那份难得的宁静。

生活的节奏总是匆忙,人们常常被琐事所困,被欲望所扰,难得片刻安宁。然而,真正的平和并非来自外界的寂静,而是源于内心的从容。高明笔下的青山,历经风雨却依然巍然不动;画中的白云,随风飘荡却始终轻盈自在。这何尝不是一种人生的启示?无论外界如何变化,若能调整自己的心态,便能如青山般坚定,如白云般洒脱。

或许,无法改变世界的喧嚣,但却可以改变自己的心境。在繁忙之余,不妨寻一处安静之地,或读书,或品茶,或只是静静地望着远方,让思绪沉淀。正如高明在诗中展现的那样,真正的宁静不在于远离尘世,而在于内心的澄明。

人生如画,有浓墨重彩,也有淡雅留白。若能以平和之心面对起伏,便能在这幅画卷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抹青山白云。

-作者-

威评书影史,自评自说自开怀,更多诗评、书评、影评,给您不一样的感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