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还没透亮,王大爷就在院子里扫落叶。今儿个四月初八,既是立夏,又是浴佛节,双节碰头的日子不多见。



村头老槐树底下,几个婶子凑一起说话,手里攥着刚摘的芸豆,豆荚上的绒毛在晨光里泛白。“立夏遇着浴佛节,老辈人说这是‘双福临门’,可现在年轻人哪懂这些。

”张婶把芸豆往竹篮里一放,叹了口气。



记得小时候,立夏这天奶奶总要称一称我,嘴里念叨“秤杆挑一挑,夏天不消瘦”,如今电子秤普及了,那杆老磅秤早搁在仓房角落生灰。浴佛节的讲究,打小就听老人说,佛祖诞生那天,九龙吐水沐浴金身,所以这天要放生、不杀生,图个慈悲心。家里养的鸡鸭正下蛋呢,王大爷特意交代儿子,千万别碰屠刀,“眼下正是禽畜长膘的时候,杀生不合时宜”。

厨房里,媳妇正煮芸豆,水一开,豆子的清香漫出来。



“立夏一把豆,胜过吃猪肉”,老辈人传下的话,总有些道理,豆子便宜,却养人,蛋白足,微量元素也多。

她还泡了糯米,打算熬锅鱼片皮蛋粥,立夏后脾胃弱,喝些软烂的粥,舒坦。村东头的庙里,一大早就传来钟声,几个老太太捧着新摘的枇杷、荔枝去供佛,篮子里的水果鲜灵灵的,透着股子虔诚。“现在谁还信这些?



”路过的年轻人嘀咕,却被老人瞪一眼,“老规矩不是迷信,是对日子的敬畏。”争议就这么冒出来了,有人觉得习俗过时,有人坚持老传统不能丢,各有各的理。可你看那庙里的香火旺着,家里的豆子煮着,老辈人嘴里的禁忌记着,这些传承里,藏着对生活的盼头。

王大爷说,早年浴佛节,村里还会放生,买些小鱼苗、小乌龟,带着孩子去河边放,“教娃懂得爱护生灵,比啥都强”。现在生活好了,杀生的少了,但这份慈悲心,他觉得还是得留着,“日子顺当,不光靠手头宽裕,还得心里头干净”。再说那“3不做”,不坐风口吹风,立夏后冷暖交替,吹了风容易头疼脑热,老一辈的养生经,其实暗合着节气变化。



不胡言乱语说大话,浴佛节讲究口德,与人为善,这话搁啥时候都没错,祸从口出的道理,不分年头。不衣着邋遢肮脏,天热了,细菌多,干净整洁不光是迎福,更是讲卫生,老理儿和健康,从来不分家。

你要问这些习俗有没有用,不同人有不同看法。



但看着厨房里忙碌的身影,庙里祈福的人群,老人反复叮嘱的样子,就知道这些传统,是刻在日子里的温暖。

就像那碗芸豆蚬子面,面条劲道,汤汁鲜美,吃的是味道,更是对节气的尊重。鱼片皮蛋粥熬得稠乎乎的,喝一口,从胃里暖到心里,老辈人传下的饮食经,藏着对季节转换的智慧。我总觉得,这些老讲究不是迷信,是老辈人在漫长岁月里,琢磨出的与自然相处的法子。

双节相逢的日子,图的是个吉利,求的是份心安,更是把传承了千百年的生活智慧,往下带一带。

至于那些争议,或许不用急着分对错,传统就像一条河,在时代里流淌,该留下的,自然会留下。就像明日立夏,该忌的忌,该吃的吃,该做的做好,日子,就在这一忌一吃之间,过得有滋有味。你说,老传统里的这些讲究,是不是比那些花哨的仪式,更实在,更贴心?

留些念想,存些敬畏,日子,才能过得踏实。明日双节,不管多忙,记得迎夏接福,让老传统在新日子里,继续冒热气。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