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蒙蒙亮,王婶就在院子里剥蚕豆,豆荚“咔嚓”声惊醒了檐下的燕子。隔壁张叔端着丝瓜往厨房走,藤蔓上还沾着晨露,说是今儿要做虾仁配着炒。
村里老人总说“立夏见三鲜,身体赛神仙”,可现在年轻人谁还在意这些老讲究?蚕豆炒鸡蛋得挑嫩豆子,老辈人剥了壳还要撕内膜。
有人图省事留着豆皮炒,结果咬一口直皱眉头,涩味冲得慌。鸡蛋得用土鸡蛋,打散时加半勺清水,炒出来蓬松得像云朵。
热油先爆香葱花,蚕豆下锅得大火快炒,半分钟就变翠绿色。蛋液淋上去别急着翻,等边缘微微焦黄再搅散,香味能飘出二里地。
丝瓜炒虾仁要选带花的嫩瓜,去皮时别刮破那层白瓤。虾仁得用清水泡半小时,去掉虾线后裹层淀粉,炒出来嫩得能滑进喉咙。
热锅冷油先炒虾仁,变色就盛出,丝瓜炒软再回锅,鲜味全锁在里头。
有人纳闷为啥不放味精,老一辈瞪眼:“丝瓜虾仁本就鲜掉眉,乱加调料坏了原味!
”五指毛桃冬瓜排骨汤得用砂锅慢煨,药材香味能勾住过路人的脚。豌豆肉片汤要选嫩豌豆,肉片裹淀粉时加勺生抽,煮出来不散不柴。村里李大爷喝了三十年立夏汤,八十岁还能扛着锄头下地,逢人就夸汤养人。
可现在年轻人总嫌煮汤费时间,外卖盒一扔,哪懂慢火细炖里的门道?吃完得称称体重,张婶盯着秤砣直嘀咕:“入夏长两斤,秋收能扛动麻袋不?”老一辈说立夏称体重是看气血,现在人却盯着数字发愁,减肥茶喝得比汤还多。
更要紧的是养心,老槐树底下蒲扇一摇,烦心事就着凉茶咽下去,比啥补药都强。可现在的年轻人手机不离手,心火旺盛得半夜睡不着,哪还记得“心静自然凉”的老话?
菜市场里蚕豆堆成小山,摊主说这季豆子含钾量高,春困乏力吃了最管用。
鸡蛋摊前围满老太太,都挑带褐色斑点的土鸡蛋,说是卵磷脂多,补脑。医院里却总有孩子吃蚕豆过敏,家长慌了神:老传统里的“鲜”,咋还吃出问题了?这时候才明白,老讲究不是瞎跟风,啥体质吃啥食,比照着来才是真门道。
我个人觉得,立夏吃吃喝喝是个由头,老辈人盼的是全家围桌的热闹劲。
现在生活好了,菜色越来越多,可那份对时令的敬畏,对身体的在意,不能丢。
就像王婶说的:“节令菜是老天爷给的礼物,吃对了,身子舒坦,心也踏实。”至于称体重、养心神,甭管老理新说,都是图个一年到头顺顺当当。立夏吃对食,一年精神足,老传统里藏着的,是咱老祖宗的智慧。
您说,这立夏的讲究,是该跟着老辈学,还是随新时代变?
留个琢磨的空,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