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口老槐树底下,王大爷蹲在石头上吧嗒旱烟。
“听说邻村都量宅基地了,咱这空心村啥时候动?”他吐口烟,眉头拧成绳。自打年轻人扎堆往城里跑,村里瓦房塌了半拉,梯田荒成草窝,连村小都只剩仨娃——这场景在不少地方都能见着。
国家这回动真格了,新一轮农村合并要盘活闲置资源,合村和并地两头抓,可把乡亲们的心揪起来了。先说合村,早几年山东、四川搞过试点,有地方让农民“被上楼”,掏出积蓄补差价,农具没处搁、菜地没了影,闹得怨声载道被叫停。如今政策变了,不是所有村子都合并,三类村子才在列:重大项目占用地块的、人口跑成“空壳”的、地处灾害窝点的。
就像安徽凤台,90%村子人口低于4000,合并后新村攒起人气,学校医院都有了,比原先敞亮多了。可农民最犯难的是:老屋住惯了,“金窝银窝不如自家草窝”,说搬就搬能乐意?政策明明白白写着“3不搬2不拆”:不往荒郊野岭搬、不撇下老邻居搬、不丢了乡愁搬;有老辈传下来的古宅不拆,人多配套全的村子不拆。
山东临淄搞“跨村联建”,新村规划了农具房、晾晒场,还引了加工厂,乡亲们既能拿土地租金,又能家门口打工,这才叫说到心坎里。再说土地合并,永久基本农田要搞“一平两通三提升”,把零散地块连成大片,机器能进去,沟渠能贯通,亩产跟着往上蹿。
可有些老人犯嘀咕:“自家地头种了几十年,哪块土啥性子都熟,合到一块咋分边界?”其实政策讲了“自愿有偿”,不想流转的能守着自家地,愿意抱团的加入合作社,像山东那村子,流转1000多亩地,每亩租金3000元,还能挣份工资,日子更稳当。争议点也摆在明面:合并后宅基地咋算?
老屋置换新房补不补钱?配套跟不上咋办?你看浙江湖州试点“股权补偿”,把宅基地折成股份入合作社,年年能分红;河南试点“1:1.
2”面积置换,100平老宅换120平新房,不贴钱还能落个宽敞。但也有隐忧:会不会有地方为了赶进度搞“一刀切”?
历史悠久的老村子说拆就拆咋办?
这就得看各地咋落实了,政策反复强调“尊重民意”,开村民大会表决、入户问需求,可别让好政策走了样。往深了想,合并是为了盘活资源,可根儿上得让农民觉得“划得来”。以前“空心村”缺人气没盼头,合并后集中建学校、修公路、引产业,年轻人说不定愿意回来,村子才有生机。
但也不能光看眼前,得给不愿搬的留条路,像有些地方设“退出机制”,不想搬的能住老村,就是基础设施慢慢往新村倾斜,这取舍得让乡亲们自己掂掇。
说到底,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房子是安身的窝,政策再好,得落在“自愿”“公平”上。就像村口王大爷说的:“只要不强迫、不吃亏,日子有奔头,搬就搬呗。
”这话糙理不糙,合村并地不是拆了建楼这么简单,得让农民心里踏实,腰包鼓实,才是真把好事办好。至于那些有老手艺、老故事的村子,可千万留个念想,别让乡愁断了根——这也是大伙心里默默的盼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