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蒙蒙亮,李叔蹲在院门口吧嗒旱烟,盯着门口的老木凳直摇头。
“昨儿晌午见隔壁张婶坐那歇脚,这湿气攻心的事儿,可不是闹着玩的。
”村里老人常说“夏不坐木”,可现在年轻人谁还把这话放心上?立夏一到,日头明显毒了,地里的庄稼蹭蹭长,人身上的汗也没断过。外头的木头凳、树桩子,被雨水泡得潮气直冒,一屁股坐上去,湿气顺着骨头缝往里钻。
去年王大爷贪凉坐了半个月,后来膝盖疼得下不了地,找郎中扎了半个月针灸才见好。都说“春捂秋冻”,可立夏的早晚温差,比小娃娃的脸还变得快。大清早穿个短袖就往外跑的后生,没两天就喷嚏咳嗽不停,鼻涕眼泪糊一脸。
村医刘大夫直叹气:“早晚那点凉气,比冬天的北风还伤人,老寒腿就是这么落下的。
”灶台边的热水壶成了香饽饽,可偏有人爱灌凉水图痛快。“咕嘟咕嘟”几大口冰水下肚,当时是痛快了,可脾胃像被浇了盆冷水,翻江倒海直犯恶心。前街的二妮儿贪凉喝了半缸子凉水,夜里上吐下泻,差点没把人折腾虚脱。
最让人犯难的是这脾气,一到夏天就像被点了火,沾点小事就冒火。张大哥跟媳妇吵了两句,当场脸红脖子粗,心口突突跳得像擂鼓,可把人吓坏了。老中医说“夏属火,通于心”,这心火太旺可不行,得学老辈人遇事不慌,喝杯凉茶降降火。
现在的年轻人总嫌老规矩麻烦,空调开得飕飕的,短裤穿得比谁都短。可你看那坐办公室的白领,整天喊着浑身酸疼,不就是贪凉落下的毛病?“冬不坐石,夏不坐木”“晨起不洗头,睡前不喝茶”,这些老话就像一面镜子,照着咱的生活。
村东头的李大爷今年九十多了,每天早睡早起,从不碰凉水,身子骨比年轻人还硬朗。
他常说:“老规矩不是束缚,是老祖宗留给咱的护身经,一辈辈传下来的智慧,错不了。
”可现在的孩子,有几个能听得进这些?等吃了苦头才知道后悔,是不是太晚了?立夏是个坎儿,既是庄稼拔节的好时候,也是人调养身子的关键期。
老讲究里藏着大道理,不是迷信,是咱老祖宗跟老天爷打交道攒下的经验。您说,现在日子好了,这些老规矩是该丢,还是该留?
反正我觉得,听听老人言,总不会吃亏。
老辈人传下来的这些禁忌,就像地里的庄稼,得顺着节气来,人过日子,也得顺着老理儿走。
“立夏不护阳,秋冬病来找”,这话不是吓唬人,是实实在在的生活智慧。不管时代怎么变,老祖宗的规矩里,藏着对咱老百姓最朴实的关怀,这才是最珍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