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第一季度,266 万韩国游客涌入中国,同比激增 24.1%,仁川机场飞往中国的航班量创历史新高。这场 "韩流逆袭" 背后,是政策红利、文化共鸣、经济理性与技术革新交织的结果,折射出东北亚旅游格局的深刻变迁。

一、政策破冰:15 天免签重塑旅游版图

2024 年 11 月启动的 15 天免签政策,彻底打破了韩国游客的出行壁垒。首尔上班族金敏智每周五晚飞上海,周日深夜返回的 "周末闪电游" 成为常态,"现在来中国就像去济州岛一样方便"。数据显示,免签政策实施后,韩国赴华游客平均停留时间从 7.2 天缩短至 4.5 天,但人均消费却提升 18%,形成 "高频次、短周期、高消费" 的新范式。

中国各地的配套措施更是精准触达韩国游客需求:张家界景区设置 2000 多个韩文标识,1900 家商户支持韩元移动支付;延吉市推出公交电音车项目,将朝鲜族文化体验与潮流音乐结合,吸引年轻游客打卡;连云港港开通 "船票 + 景区" 联票,韩国游客下船 1 小时即可抵达花果山等 5A 级景区。这种 "政策 + 服务" 的双重驱动,使中国成为韩国人 "说走就走" 的首选目的地。



二、文化共振:从影视植入到生活方式输出

韩剧与综艺的深度植入,正在重塑韩国民众对中国的认知。《黑暗荣耀》中女主角在重庆洪崖洞的复仇场景,让这座山城成为韩国游客的 "打卡圣地";《Running Man》在西安古城墙录制的 "撕名牌" 特辑,带动当地汉服体验订单增长 300%。更值得关注的是,韩国影视对中国的呈现已从猎奇转向共鸣,《苦尽甘来遇见你》中 "明年去张家界看落叶" 的台词,将自然景观与情感叙事结合,催生出 "孝心旅游" 新潮流。

韩国年轻人对中国生活方式的向往,正在转化为实际消费。在杭州河坊街,韩国游客与本地年轻人一同排队购买鲜果茶,# 游客排队抢古茗 #话题在韩网播放量破亿;上海迪士尼推出的 "汉服游园日",吸引韩国游客身着传统服饰参与,形成跨文化互动奇观。这种 "追剧式打卡" 与 "沉浸式体验" 的结合,使旅游成为中韩文化交流的新载体。



三、经济理性:汇率红利与消费升级的双重奏

韩元对人民币汇率的波动,让中国旅游的性价比优势凸显。以首尔飞上海为例,往返机票价格仅为飞往欧美的一半,四星级酒店每晚不到 600 元,火锅人均消费 80 元,这种 "在韩国赚钱、到中国消费" 的模式,对韩国年轻人极具吸引力。数据显示,韩国游客在华消费中,餐饮占比 35%,购物占比 28%,体验式消费占比 25%,形成 "舌尖经济 + 文化消费" 的双轮驱动。

韩国国内经济环境的变化,进一步放大了这种优势。受疫情影响,韩国物价指数同比上涨 7.2%,而中国通过 "5・19 中国旅游日" 等活动发放文旅消费券,叠加银联、支付宝的随机立减优惠,使实际消费成本再降 15%。韩国旅行社推出的 "订哈尔滨游送电影票" 等创新营销,更将旅游与娱乐结合,刺激消费欲望。



四、技术赋能:数字时代的旅游革命

中国数字经济的发达程度,正在重新定义韩国游客的旅行体验。在张家界,韩国游客通过景区 APP 实时查看登山路线拥挤度,使用 AR 导览系统扫描岩石获取地质信息;在上海,"智慧商圈" 提供韩语智能导购,支付宝 "一键退税" 功能让购物流程缩短至 3 分钟。这种 "数字孪生" 的旅游生态,使韩国游客在语言不通的环境中也能享受便利。

韩国企业的技术输出,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协同效应。三星重工在威海投资 1300 万美元扩建工厂,带动商务旅游需求;现代汽车与中国车企合作开发的氢能源旅游巴士,在长白山等景区投入运营,将技术展示与旅游体验结合。这种 "产业 + 旅游" 的融合模式,为韩国游客提供了独特的价值主张。



五、地缘变局:政治周期与市场规律的博弈

韩国政局的变化,为旅游热潮增添了变量。尹锡悦政府的对华强硬政策曾导致 2024 年中韩贸易额下滑,但 2025 年 4 月的弹劾事件后,新政府释放出缓和信号。这种政治周期的波动,与市场规律形成微妙互动:韩国企业为规避风险加速在华布局,韩国民众则用脚投票选择中国作为旅游目的地。数据显示,2025 年一季度韩资企业在华投资同比增长 12%,商务旅游占比提升至 35%,形成 "经济融合 - 人员往来 - 文化认同" 的正向循环。

这场旅游热潮的启示在于:在全球化退潮的今天,中韩两国通过旅游构建的 "软连接",正在成为对冲地缘风险的稳定器。当韩国游客在张家界玻璃桥上拍摄 "韩式求婚",当中国游客在首尔明洞体验韩服,这种民间层面的文化共鸣,或许比任何政治宣言都更具力量。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