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战再掀新波澜。
在关税战中同样被特朗普针对的欧盟,不仅没有在美国面前保持自己坚决反对的态度,反而宣布向中国加税。
与此同时,美国也换了打法。
这一次,中国将会如何应对呢?
“墙头草”欧盟
在这场由特朗普发动的全球关税战中,欧盟的表现颇具“墙头草”气质——表面上说要坚决反击,实则左右摇摆、畏首畏尾,最终难以摆脱被动和分裂的局面。
事情起于4月2日。
特朗普突然宣布对包括中国和欧盟在内的多国商品加征高额关税,引发国际舆论哗然。
作为美国长期的盟友,欧盟本以为可以“幸免于难”,但现实却很打脸:哪怕是盟友,也没有逃过这一轮“关税战”。
事实上,特朗普对欧洲的态度一直都不友好,甚至可以说是轻蔑和傲慢。
他曾公开将欧洲人形容为“搭便车的乞丐”,认为他们长期躲在美国的军事保护伞下,却不给足够的回报。
尤其是对德国,特朗普的敌意更是毫不掩饰。
早在2017年与欧盟领导人会面时,他就直言不讳地说:“德国人坏,非常坏。他们向美国卖成千上万辆汽车,我们必须制止。”
面对突如其来的关税重压,欧盟在第一时间表现出“强硬”姿态。
4月9日,欧盟宣布对一系列美国产品加征25%的报复性关税,并计划分三阶段实施,首轮在4月15日生效,接下来的两轮分别安排在5月和12月,似乎是想要“以牙还牙”。
但强硬只维持了一天。
4月10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就宣布,决定暂停原定的反制措施90天,理由是“希望通过对话解决问题”。
如此快速的转向,让不少人直言:欧盟还没真正“开打”,就已经选择退让。
其实,欧盟的软弱并不意外。
欧盟内部始终存在严重的分歧,这次也不例外。
以德国和法国为代表的一派态度相对坚决。德国副总理哈贝克明确表示:“特朗普是那种只有在感受到真正压力时才会做出让步的人,而这种压力必须来自德国、来自欧洲,并联合其他国家共同施加。”
法国总统马克龙也没有模糊态度,强调不能排除任何反制手段,哪怕是最激烈的报复。
但另一派则态度谨慎,甚至倾向于配合美国。
比如,匈牙利外交部长公开指责欧盟委员会本身在关税问题上处理不当,不应选择强硬回击。
意大利总理梅洛尼则更直接,她反对对美国加征报复性关税,强调贸易争端应靠谈判解决,而不是一味对抗。
这种内部分裂,使欧盟很难形成统一立场。在面对特朗普的贸易打压时,它既无力回击,也无从协调内部矛盾,最终陷入被动。
更讽刺的是,面对美国这样咄咄逼人的态度,欧盟尚且小心翼翼;而对中国,却突然变得“硬气”了起来。
4月28日,欧盟委员会宣布,对来自中国的高空作业升降机械设备加征20.6%至66.7%的关税,理由是中国企业存在所谓的“低价倾销”和“不公平补贴”。
这种做法,暴露了欧盟的软弱,也伤害了与中国的经贸合作基础。
美国换打法
在欧盟对华加征关税之际,美国也开始对中国换了打法。
特朗普发动关税战,最主要的针对目标就是中国。此前,美国甚至已经宣布对华关税增加到145%。
而面对美国的霸权主义和强权行径,中国毫不示弱,很快进行了对等反制。
4月4日,中国商务部宣布采取“对等关税”政策,并明确指出:中国从不愿主动挑起贸易摩擦,但也绝不会允许自身正当权益受到侵犯。
中方强调,一旦美方继续升级经贸限制,中国必将以牙还牙,毫不退让。
中国的强硬回应显然打乱了美方节奏。
在中方“奉陪到底”的信号下,特朗普政府一时间陷入进退维谷。
不仅是关税没有逼出中方让步,反而引来国际社会广泛质疑,甚至美国国内也开始反思这一策略是否正走向失败。
英国《金融时报》的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在4月29日撰文指出,美国对中国发起的这场贸易战,是一场注定要失败的冒险。
他直言,美国不仅拿不到理想中的贸易协议,更破坏了自身赖以立足的全球信誉体系。
他警告说,一个只计较眼前交易利益、频频挥舞关税大棒的美国,不可能赢得真正的盟友支持。换句话说,美国正在自毁长城。
眼看关税战无果,美国决策层开始尝试“变招”。
财政部长贝森特就是代表人物之一。
近日,他在与亚洲开发银行行长会晤时,突然提出要求:停止向中国发放贷款,理由是“中国已经不是发展中国家”。
话句话说,美国高层试图利用国际组织来逼迫中国让步。
但这种做法不仅站不住脚,更暴露了美国的焦虑和无力。
对于美国的这种行为,中国也没有选择沉默。
外交部迅速发布了一段视频进行回应,语言简练而有力,态度清晰坚定。
视频中提到:“向霸权低头,如饮鸩止渴”,并提出一个鲜明立场——不能一味妥协,要敢于斗争。
中国强调,只有斗争中争取合作,才可能守住公平;而如果妥协换合作,最终只会失去一切。
可以说,美国所谓的“换打法”,并不是什么新鲜策略,而是旧瓶装新酒——只是用换个手段的方式,延续其霸权本色。
而中国的回应,也正是对这种变本加厉的压力最坚决的回击。
参考资料:
扬之:在特朗普的勒索下,欧盟会和中国站在一起吗?——观察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