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江接受本刊以及“新刊人物”工作室专访。摄影/姜浩峰
“如今我感到陈逸飞最了不起的地方,就是从一个东方艺术创作者的角度,发掘油画的东方美。那些不羁岁月、老桥、桨声,还有上海这座城市那种江南意蕴那种浓稠的浪漫,都在陈逸飞笔下得到了深入表现。”
主笔 | 姜浩峰
玉堂春暖、浔阳遗韵,一幅幅画中人,走入4月25日的浦东美术馆。这是“00后”的姑娘们装扮起来,向视觉艺术家陈逸飞致敬。当天开幕的“时代逸飞:陈逸飞回顾展”,不仅有陈逸飞各个时期创作经典油画作品80幅、《人约黄昏》等电影作品片段、所办杂志,还有时装秀影像,以及AI制作令画家生前作品灵动起来。
尽管陈逸飞离开人间20年了,可他的许多故友在此重逢。怀念逸飞,亦诉说一个时代。本次展览组委会特邀顾问、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向《新民周刊》记者谈及本世纪初世界三大男高音在故宫“为中国喝彩,为奥运放歌”。“当时我和他相邻而坐,一度聊起音乐与绘画。想到他早年的作品《黄河颂》,以及之后的音乐家系列、仕女系列,总是画中见乐……”范迪安感慨于逸飞大哥生长在中国油画的发祥地上海,有极高的领悟力与造型能力;感慨于他的随和。而本次展览组委会艺术总监、中国文联副主席许江在接受本刊专访时,坦言自己少年时就是逸飞迷弟,曾借着到上海看展之际,悄悄跑到位于长乐路瑞金一路的上海油雕室,只在大门口徜徉,想着这就是陈逸飞工作的地方,也许他正在里面,也许不在,只来到这里感受下就很幸福的感觉……
怀逸兴壮思飞
许江抵达浦东美术馆后,仔细观赏陈逸飞各个时期的作品,从与魏景山合作的《占领总统府》,到《黄河颂》,再到留美期间的女音乐家系列、归国后创作的《浔阳遗韵》……。“我曾在上世纪90年代末看过一次陈逸飞大展,那个大展深深震撼了我。”许江说着,不觉睹作思人,似乎陈逸飞本人已经来过或者即将来到“时代逸飞”展览现场一般。这感觉,就颇似他当年在油雕室门口徘徊……
陈逸飞早在70年代初就因《占领总统府》等作品而蜚声全国美术界,之后又成了上海油雕室油画组的组长。这让许江对陈逸飞颇为崇拜。而就在许江徜徉油雕室外不久以后,陈逸飞自费赴美留学。
某种程度,这是一番壮举!毕竟,陈逸飞出国前已经是国内知名画家。诸如《占领总统府》等作品,在当年的许江看来,已是天花板级别的存在。他之赴美,要放下许多,而是否能拾起一些?“总之,是开了一代先河。他不仅仅是留学,亦是在世界舞台上塑造海派文化的发展。”许江说。
1993年浙江美院更名中国美术学院之后,于2001年出任中国美院院长的许江,曾听闻一个故事。1987年,浙江美院三年级学生常青的一幅瓷碗题材作品入选中国油画展。这一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的大展盛况空前——几十万人次观展。当然也吸引了回国期间的陈逸飞。陈逸飞注意到常青作品中瓷碗的裂纹、补碗的细节等等表现。第二天,他就前往杭州,拜访常青。当时的常青是个大学生,而比常青年长近20岁的陈逸飞早已是中外闻名的大家——1985年,他的油画《桥》被联合国选作首日封。同年,纽约著名的哈默画廊投资人哈默博士访问中国,将陈逸飞的油画《家乡的回忆——双桥》作为礼物赠送给邓小平。可陈逸飞却能在1987年向一位大三美术生求教,真正做到不耻下问!
陈逸飞早期作品,颇富有革命浪漫主义风采,但也有一些作品在寻求突破,比如《南来北往》,以及1979年创作的自画像《踱步》。
这样一位画家,在发现有新的系统学习机会的时候,是不会过多顾虑,不会轻易放弃的。在纽约市立大学-亨特学院攻读艺术专业硕士学位时,他专门钻研了美国一些画家在人像技法中如何去做轮廓过渡的,也悉心学习美国油画装裱方面的特色。由70年代作品的直接画法,到后来《浔阳遗韵》等反复罩染,陈逸飞赴美留学后,对油画的理解、材质的把握等等,都有变化。“当《浔阳遗韵》这样的作品面世以后,我一点儿也不感到吃惊。”许江告诉记者,“如今我感到陈逸飞最了不起的地方,就是从一个东方艺术创作者的角度,发掘油画的东方美。那些不羁岁月、老桥、桨声,还有上海这座城市那种江南意蕴那种浓稠的浪漫,都在陈逸飞笔下得到了深入表现。《丽人行》的恬静,就像时光轻轻流过。那一批仕女作品,尤其是服饰,体现出东方刺绣质地,人物表达非常有感觉,能触动观者的心。”
人与作品的腾飞
在许江看来,陈逸飞的后期画作,已经不仅仅是美那么简单了。“那是他个人油画作品美的顶峰,读来滋滋有味的。而后,在电影、舞蹈艺术创作上,都出现了这种美的回声。”许江分析,“上世纪末本世纪初,这样的美上升到某种‘上海模式’。陈逸飞是上海文化的代表,是时代精神的开拓者,是《繁花》的先驱。”
浦东美术馆三层镜厅的《东方少女》雕塑以及走过的路人。图/浦东美术馆提供
在展览现场,记者所见,电视剧《繁花》中曾出现过的陈逸飞作品《仕女与鸟笼》之前,有不少观众品评。而在浦东美术馆三楼展陈的陈逸飞雕塑作品《东方少女》复制品,与距离不远的上海中心大厦《东方少女》原件呈呼应之势,亦是延续了陈逸飞所创造的一种时代审美。在展陈的陈逸飞此雕塑作品手绘草稿中,那铅笔勾勒的简单线条,似乎就由内而外地散发出一种上海的女性美。一如展陈着他早期素描与部分水彩作品的角落,能听到主办方配以的桨声欸乃,也能感受到一种江南之韵。有意思之处还在于,记者感觉到其一张小小的作于1974年的水彩画《苏州之晨》,与正在浦东美术馆展出的英国画家透纳作品有一个小小的呼应。
陈逸飞早年水彩作品《苏州之晨》。
展览现场一部分空间展示了陈逸飞当年所办《青年视觉》杂志——作为当年该杂志的作者之一,记者仍能看到2003年全年杂志书脊拼在一起是一幅西洋美人图。有一部分空间设置屏幕来展示陈逸飞的时装作品。更有屏幕展示了通过AI技术活动起来的陈逸飞画中人。在浦东美术馆二楼报告厅举行的展览开幕式上,嘉宾通过270度屏幕、3D眼镜看到陈逸飞各个时期的作品都活动起来了。比如《黄河颂》,许江所言“云山苍苍,河水沉沉,在黄土高原的霞光当中,雁阵飞过,人与景构成一曲浩气长歌,成为那个时代英雄主义作品的经典”——多少人在画前凝目后,闭上眼,即能想象出抗战时期亦是中华凤凰涅槃,从时间线衡量,雁阵飞向的是新中国。在3D视频中,则不仅仅能看到这大雁真的飞了起来,看到女音乐家们回眸一笑接着吹起长笛或拨动起竖琴,亦看到陈逸飞为浦东开发而作、以古代计时用日晷为原型的雕塑作品《东方之光》。
放置于浦东世纪大道杨高路交汇处环岛上的《东方之光》,与如今的浦东美术馆,以及浦东的公园、大剧院等等,呈现在同一个时空里。当年浦东新区初建时的老领导回忆过往——在资金极为紧张的时代,浦东是如何做好规划,预留了文化艺术空间用地。而当年陈逸飞又是如何参与谋划,为浦东贡献出创作激情。“我们最初知道陈逸飞,是一位大画家。后来见到他作雕塑,办公司,拍电影,办杂志……,对许多东西有兴趣,并且去实践,总是胸有成竹、有谋划。”许江说,“他的尝试,他的胸怀,他超凡的洞察力,让他的作品不仅仅是作品本身。”许江分析这种奇妙:他画水乡,令世界的目光发现了中国江南之美,那午后黄昏的市镇,如枫丹白露般令人着迷;当人们还沉浸在桥洞波影之间回味无穷的时候,一扭头,陈逸飞又带给人们西方女乐手的美,紧接着又是东方女性海上风华那种东方静谧的美。唐诗宋词的气韵,则以《丽人行》表现出来。“这样一种一系列的审美发掘,不仅造就了陈逸飞的艺术,也造就了上海诸多文化的繁荣——我认为他是《繁花》美感的创作者。”许江说,“还有他的藏民题材作品,粗犷的,是现实主义的,亦是富有浓浓诗意的。”总之,陈逸飞不仅仅是一位画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当代海派文化的重要推动者。
艺者当学之飞
“时代逸飞”这一展名,令许江颇多感慨。1928年,如今中国美院的前身国立艺术院创立的时候,首任院长林风眠先生提出四句教,“整理中国艺术、介绍西洋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无疑,在浦东美术馆看到“时代逸飞”,就可知逸飞亦是在尽力做到这四句教的。
许江提及林风眠的墓就在上海。对于曾担任中国美院院长多年、如今又担任中国文联副主席的许江来说,这四句教触动他一直在思考:沪杭之间艺术家往昔就是联动的,甚至当年诸如潘天寿、吴大羽就奔波于上海与杭州之间。两地文化气息的互相滋养——上海都市文化那种洋派,与杭州古城之韵,让沪杭双城互相成就。新中国成立以后不久,住在上海的颜文樑先生就到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任副院长,后来又担任浙江美院顾问。从国立艺术院,到中央美院华东分院,到浙江美院,再到如今中国美院,一脉相承。
许江提及自己早年学画,当然是受到上海画家的滋养。陈逸飞、夏葆元、俞晓夫的素描稿,都曾经是他的临摹对象。那时候没有那么多画册,都是一些照片——翻拍又翻拍,已经有点儿模糊的黑白照片。但对于当年的学画者来说,都已经是如获至宝了。及至后来见到那些照片中素描作品的“始作俑者”,许江感觉无限怅然。
如今来不及怅然。在AI时代来临之际,许江看到传统架上绘画以及当代艺术都受到种种挑战。“AI是把双刃剑。在诸多方面挑战传统的时候,也为未来创作产生深远影响。这时候,我想到陈逸飞海上风华一些作品、藏民作品中出现的表现主义的变形,这都体现出一个上海画家自我塑造、追求向上流动的那种力与魄。更加之他的大视觉艺术概念。对如今我们理解AI都有助益!那是一种追寻时代的生命张力。”
曾任上海中外文化艺术交流协会会长的赵抗卫本身也是一名画家。他说,“陈逸飞作品不仅有传统性,还绝对有时代性和当代性”。“时代逸飞”总策展人冯远说:“陈逸飞不仅是上海的儿子,也是中国的儿子,更应该是世界的儿子。”对此,许江向记者说道,艺者如飞,陈逸飞的艺术开启未来,光照后辈!
“油腻台词”“湿身出镜”?基层干部花式宣传家乡切忌用力过猛
你看懂韩国的总统们了吗?
瘦如孙燕姿也难逃中年发福!这些明星突然治好了我的身材焦虑……
版权说明
新民周刊所有平台稿件, 未经正式授权一律不得转载、出版、改编,或进行与新民周刊版权相关的其他行为,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