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甘肃省公安厅新闻宣传处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
五一假期期间,孩子使用手机、电脑的时间大幅增加。不法分子往往利用未成年人好奇心强、防范意识薄弱的特点实施网络诈骗,给家庭财产安全带来风险。甘肃省公安厅发布未成年人最易遭遇的几类电信诈骗案例。
虚假交易类
近日,A学生在某社交平台看到“加QQ免费送皮肤”的广告,A学生便添加该QQ号,对方向A学生发来一个二维码,称扫码填写信息即可领取游戏皮肤。A学生扫码后界面显示账户被冻结,骗子随即以解除防沉迷限制为由,诱导学生用家长手机微信支付“解冻费”,并承诺资金会退回。A学生使用母亲手机操作后发现银行账户被转走了3000元,A学生告诉其母亲后才知自己被骗。
甘肃省反诈中心提示:凡是称需单独扫码,或绑定银行卡等可以领取游戏皮肤的都是骗子,家长也可设置孩子的手机为“青少年模式”,关闭免密支付功能,设置复杂支付密码,切勿让孩子随意操作支付账户。
追星诈骗类
近日,B学生加入某明星后援粉丝群后,点击群内所谓“领取签名照”链接,页面突然闪退,群内管理员私信B学生,称由于B学生操作违规,导致其后援会网站瘫痪,现需B学生配合其认证身份,否则会被追究法律责任。B学生惊慌之下便按照对方指示用其爷爷手机向对方提供的账户转账,直至家长收到银行扣款通知才发现被骗。
甘肃省反诈中心提示:家长应多关注孩子的网络社交,发现陌生粉丝群及时提醒孩子防止上当,并教导孩子如遇不能自己解决的问题应及时向家长或公安机关求助。
虚假中奖类
近日,C学生在浏览网页时,看到“转大转盘赢手机”的广告,点击参与后,页面显示C学生获得一等奖,需C学生在页面填写收货信息及银行卡账号、支付密码、短信验证码。C学生便输入父母给其存压岁钱的银行卡信息,随即收到账户资金被全部转走的短信通知,这才意识到被骗。
甘肃省反诈中心提示:切勿轻信转发抽奖、高额红包等虚假广告,一旦需要绑定手机银行、微信钱包等支付软件请立即停止操作。如遇诈骗请拨打96110报警。
冒充熟人类
近日,D学生收到同学小美发来的求助信息,称其爷爷遭遇车祸住院,父母又出差联系不上,现急需3000元住院押金,承诺联系上父母后立即归还。D学生遂将钱转给了对方,次日到学校询问小美爷爷情况时,才得知小美社交账号最近被盗了无法登录,求助信息系诈骗分子所发,遂报警。
甘肃省反诈中心提示:孩子和家长都要注意,若收到亲友求助信息,要求帮忙转账或垫付资金,务必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与本人核实,切勿轻信。切勿向他人透露账号、密码、验证码等敏感信息,以免造成财产损失。如遇可疑情况,请立即拨打96110报警。
主编 | 狄春华
责编 | 刘前勇
编辑 | 岳青、郑雪
值班编辑 | 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