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金砖国家外长齐聚里约热内卢,以“加强全球南方合作,坚持多边主义”为主题,召开了一场金砖外长会议。此次会议,也是金砖大家庭迎来新成员印尼,以及九个伙伴国之后的第一场外长会。
然而有点可惜的是,这场会议结束后,金砖国家并未能发表一份联合公报,并且持反对意见的国家,出乎中方意料。
(巴西召开的金砖外长会议)
据外媒透露称,在巴西的主持下为期两天的金砖会议宣布落幕,但是会议上金砖国家并未能达成共识文件。主要原因就是部分成员国,对于会议期间提到的联合国安理会改革的措辞存在分歧。
报道表示,金砖成员国中,巴西、印度和南非一直在敦促联合国改革,但是埃及和埃塞俄比亚,对于这些国家竞逐常任理事国席位的言论存在不同意见,最终埃及方面以“金砖国家论坛不是进行此类讨论的适当场所”为由,拒绝在这一问题上达成共识。
其实,金砖国家从成立开始,一个核心目标就是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打破西方对国际事务的垄断。如今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分配也被视为是二战遗产之一,难以反映当前经济与人口格局。所以金砖过去就曾多次通过峰会明确主张,希望能增加非洲、拉美和亚洲的席位。
但对于如何改革,以及席位分配的方式,国际社会存在很大的争议。
(联合国改革存在争议)
站在埃及和埃塞俄比亚的角度来看,他们反对印、巴以及南非入常,也存在三大动因。
首先就是非洲内部存在代表性争议。
作为当下唯一一个没有常任理事国的大洲,非洲国家对于“谁应该代表非洲入常”上存在非常严重的分歧。所以埃及和埃塞俄比亚方面认为,非洲需要先通过非盟协商统一立场,而不是由个别国家单方面竞逐。南非虽然是金砖成员国,但是其国际立场和部分非洲国家存在差异,这就意味着可能会削弱非洲整体利益的表达。
再加上埃及自认为是阿拉伯世界和非洲的重要代表,与南非存在地缘竞争,所以也不愿意南非作为代表入常。
其次,埃及和埃塞俄比亚作为金砖新成员,也对金砖持有一定的警惕性。
在此前扩员的时候,印度和巴西曾提出一个条件,即新加入的成员需要支持其入常的条件。这一条件当时就引起了埃及和埃塞俄比亚方面的不满,这两国认为印巴两国将金砖机制工具化了。他们担心的,也是这种条件会破坏金砖团结,使扩员沦为权力争夺而非治理改革。
最后,则是各国对改革标准持有不同的理解。
埃及和埃塞俄比亚方面认为,常任理事国的遴选,需要有明确的标准,比如说人口、经济贡献以及地区代表性等,而不应该仅凭个别国家的政治游说。当下联合国改革尚且缺乏透明框架,若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优先考虑印度和巴西等大国,将进一步边缘化中小国家。
所以基于以上种种原因,成员国在这个问题上没能达成一致意见。
(金砖成员国外长合影)
对于金砖而言,当下扩员刚结束不久,成员国增多,经济总量占全球比重就显著提升了,使得金砖的核心目标,从“新兴经济体合作”转向了“全球治理改革”,议题复杂度陡增,而原有机制也难以高效协调各方立场了。这本质上反映出的是金砖体制从“小而精”向“大而全”转型的阵痛。
面对这样的状况,一方面新老成员国需在利益博弈中重新定位角色;另一方面,金砖需优化决策机制,如引入灵活投票规则以增强包容性。虽然当前分歧凸显,但金砖的扩员本身已表明其吸引力,若能通过内部改革化解矛盾,反而可能成为深化合作的契机。
现阶段,特朗普政府频繁使用关税手段威胁国际社会,金砖就必须要团结起来,整合资源能力,成为抵御单边主义、重构全球秩序的关键力量。但如今联合公报的缺失,短期来看,就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金砖国家应对特朗普关税的协同效应,为美国分化打压提供了可乘之机。但长期而言,这一事件可以倒逼金砖体制进行结构性改革,建立更灵活的决策机制。
在不久后的七月,金砖国家领导人峰会将继续在巴西举行,在此之前,金砖国家仍有足够多的机会化解分歧。
总之,若金砖国家在未来能继续在危机中重构内部凝聚力,仍有可能在全球经济秩序变革中占据主动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