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日,宜昌市民王女士一家在恩施州宣恩县上演“任性自驾之旅”。当晚,王女士一行四人驱车抵达宣恩县城,却因未预订客房陷入困境。连续询问十余家酒店民宿无果后,她拨通了宣恩县文旅局值班电话。随后,一场暖心奇遇在深夜上演。最后,王女士一行四人免费入住到宣恩县文旅局局长王菊芳家中。
(5月4日极目新闻)
王女士抵达宣恩时,宣恩县所有酒店和民宿均已住满,文旅局也已接到多起求助电话。该局遂决定,动员干部和市民,将家里的空房间拿出来供游客住宿。“各位同事:若家中有闲置房屋,欢迎为游客提供住宿。有意愿的同事可将房源信息在群里分享……”一则征集房源的信息出现在该局工作群中。随后,该局干部职工纷纷响应。王女士一行四人免费入住到宣恩县文旅局局长王菊芳家中;该局工作人员郭俨锐将自己家里的空房间腾给来自四川内江的黄雨中等四名游客;县文化馆工作人员杨艳刚提供一间房,对接游客入住。
游客王女士一行四人因意外的“温情插曲”而有了“难忘之旅”。面对游客深夜因酒店满房而陷入的困境,宣恩县文旅局迅速响应,不仅动员干部职工提供空房,更有局长王菊芳亲自将自家客厅变为游客的临时居所。这场“暖心奇遇”,折射出旅游城市治理与服务理念的深刻变革。
文旅局展现出的危机应对可谓温情脉脉:面对突发情况,“举全局之力护游客周全”的姿态,打破了传统政务部门“按章办事”的刻板;局长王菊芳让出客厅,提供的不仅是四张床位,更是“以民为本”的具象化表达,这种将服务对象视为亲朋的待客之道,是旅游城市的软实力;普通职工的无私支援形成群体效应,郭俨锐、杨艳刚等基层工作人员的主动作为,共同编织起城市温度的防护网。
游客住进局长家里,这场事件揭示的治理哲学值得推广:城市旅游竞争力不应止步于硬件投入,更要培育公共服务的人情温度。当各地文旅局长忙着拍摄穿古装、跳短视频的“花式代言”时,宣恩县用行动证明,“人性的温度”才是最具穿透力的城市IP。旅游城市的终极竞争,终究是“人”的竞争。那些能将“游客至上”从口号转化为制度性关怀的地方,才能真正赢得口碑与客流的“双向奔赴”。宣恩县的这场“客厅接待”,或许恰是旅游服务从“标准答案”走向“人文温度”的重要转折点。
游客住进局长家里,“温情招牌”胜过宣传片里的千言万语,重金打造的旅游宣传片,风景再美,用词再好,画面再唯美,解说再豪华,也不抵“用事实说话”。一个把游客当亲人,把游客当家人的旅游城市,才是人们期待的“诗和远方”。而那些把旅游做成“一锤子买卖”的地方,不过是利益的海市蜃楼,去了就想走,走了不想来,甚至是后悔一辈子。强制消费的,坑蒙拐骗的,殴打游客的,这样的地方宣传片拍得再美,也是没有说服力的。终究会被游客抛弃。
传统旅游宣传片耗资千万堆砌的“千城一面”,常被诟病缺乏情感共鸣。反观这场“客厅里的邂逅”,游客在局长家喝着热茶听雨声,这种具身化体验产生的情感涟漪,恰是宣传片和短视频无法复制的传播势能。真正的营销密码不在广告预算多寡,而在能否让游客感受到“被郑重对待”的尊严。
不把游客当韭菜,要把游客当花木,如此旅游城市才能真正实现旅游事业的花艳枝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