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在卷宗间流转
岁月于法槌声中沉淀
不同年龄段的法院人
用各自的故事
编织着独特的法治信仰篇章✨
值此“五·四青年节”
我们特邀5位干警
分享他们的成长印记
“五·四青年节”至,回想起在法院的点滴,有一段经历始终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与承办人、技术调查官一起,对国内企业违规使用境外工业软件进行证据保全。
当时,原告发现被告未经授权,大量复制、安装他们享有著作权的系列软件,向法院申请证据保全。我作为法院青年干警,有幸参与这次重要工作。到达被告经营场所后,面对30多台电脑,我们迅速与技术调查官制定了详细的保全方案。每一台电脑都需要仔细检查,确保不遗漏任何蛛丝马迹。在技术调查官的专业指导下,我们逐一排查,认真比对软件特征。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不少困难,部分电脑文件繁杂,查找涉案软件如同大海捞针,但大家都没有丝毫懈怠,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经过努力,我们最终在30多台电脑中保全到18套涉案软件,为后续案件的审理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次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每一款软件背后都凝聚着开发者的心血和智慧,保护它们就是保护创新的源动力。同时,团队协作的力量也让我深受触动,承办人的严谨负责、技术调查官的专业精湛,都成为我学习的榜样。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为维护知识产权、守护公平正义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2024年底,我作为法官助理协助承办了一起社会影响极端恶劣的重大刑事案件,该案一审审理的时间紧、任务重,通过团队协作、加班加点,最终呈现了一份逻辑结构清晰、全面不失精炼、释法说理充分的判决书。这场紧张的战斗,让我感触良多、收获颇丰。
其一,越是紧张的任务,越要以稳如泰山的心态迎难而上。率先规划好每个重点材料的初稿、修改稿及定稿时间节点,厘清每日事项,按照计划稳步推进,方可心无旁骛。其二,越是复杂的案件,越要以心细如发的精神排查证据。证据是定案的关键,必须严谨审查证据是否符合“三性”,同时要着重审查每部分事实的对应证据是否“确实、充分”,是否有重要证据遗漏或是某部分事实的证据证明力较为薄弱,更要注意全案证据是否当庭举证、质证,确保文书引用无差错。其三,越是特殊的案情,越要以有的放矢的方法打磨文书。根据不同的犯罪事实搭建差异化底稿,力求逻辑严明、全面梳理分析定案证据,初稿形成后,仍需删繁就简、精益求精,反复打磨方出精品。
能够跟随经验丰富的合议庭完成该案的审理,接受智者循循善诱的引导和耐心细致的指导,我感到十分荣幸,也希望通过不断反刍宝贵的经验,指引我始终行走在坚定维护公平与正义的康庄大道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但可能青年人心中都有一个疑问:我们只是亿万青年中的沧海一粟,如何才能担负起国家希望和民族未来?
曾听到这样一个例子:,,而,也就是说每天、每件事坚持多做一点点,必定会积跬步以致千里。我想,这能解答一些我们心中的疑惑。通过在法官指导下办理的一起民事案件,让我对这个例子的感受更加深刻。
案件并不复杂,小孩子骑电动车载着老人与三轮车发生碰撞,导致老人不幸去世。事后,双方对赔偿事项难以达成一致,死者家属情绪非常激动。在案件办理中,我真切感受到,凡事如果多做一点点,矛盾纠纷可能就会顺利得到化解,案件办理效果可能会更好。
敏感意识要强一点点。死者家属在二审开庭后的第二天便寄来了一封长长的手写信,通篇表达了对对方怠于赔偿和冷漠态度的怨恨以及准备寻短见的极端想法。法官从中敏锐地捕捉到存在的巨大风险,认为处理不当极有可能造成严重后果。工作行动要快一点点。法官要求我做好多手准备。一边抓紧做上诉人的思想工作,看能否主动撤诉,尽快将赔偿款履行到位。另一边,也要准备根据案情依法快速作出裁判。最终该案在调解未果之后,第一时间依法作出判决。为民服务要多一点点。法官要求我在判决之后要有闭环意识,持续关注家属动向,稳定其情绪,并多次开展释法说理,督促对方尽快履行判决。最终,这起案件自二审立案到赔偿款主动履行到位,仅用了20天时间,各方有了一个较为圆满的处理结果。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我相信,在一个又一个这样的实践锻炼中,我们新时代青年如果能够始终坚持多做一点点,必将能够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最终挑起属于自己的时代重担,为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作出应有贡献。
2018年,我开始接手执行事务中心的工作。在领导的带领下,我和9位同事从零开始,既要搭建“硬件”,又要完善“软件”。当时团队承担着执行局70%以上的事务性工作,工作繁杂细碎,偏偏人员还频繁变动,压力特别大。面对此,我认真琢磨如何优化分工。通过一次次尝试,我们把工作流程不断细化,并完善了工作规范。为了把事务中心打造成执行局的对外窗口,我积极参与了中间库和接待大厅的建设,小到指示牌的摆放位置,大到办事流程的设计,都反复推敲。见证着执行事务中心从无到有、从有到优,那种成就感难以言表。
现在每次走进执行事务中心,我总会想起刚开始接待当事人时的忐忑。我想,我们处理的每一个案件,对于我们法院工作人员来说可能只是诸多案件中的一个,但对于当事人,那是关系他们人生、家庭的大事。所以,在每次接待时,我总会保持耐心、细心、热心和用心,抚慰他们的情绪,多问一句需求、多花点时间释明法律。纵然辛苦,但每当看到当事人舒展的眉头,就觉得一切都值得。
最让我骄傲的是,如今,执行事务中心所隶属的无锡中院执行指挥中心各项数据指标位列全国第一。有人问我保持 “零投诉” 的秘诀,其实哪有什么秘诀,不过是把当事人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办。这份工作没有终点,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才能对得起群众的信任。
至今我都清晰地记得刚开始独立办案时接手的那起小李诉某区政府房屋征收补偿案。小李一家四口蜗居在30多平的小房里,本盼着拆迁改善生活,可货币安置买不起同地段够一家人居住的房屋,产权调换房地段又偏远。无奈之下,小李一家拒绝搬迁,并且在开庭前和开庭时多次向法院施压,甚至扬言:“要是法院给不出让我们满意的判决,我就带着家人把这场官司一直打下去!”
庭审中,小李一句“全家四口人,名下仅一套房子” 引起我的注意。庭审结束后,我仔细核对被告提供的证据,发现补偿安置方案里提到“符合条件的可由房屋征收部门协助办理经适房申请手续”。就是这一关键信息,打破了案件的僵持局面。随后,我陪同小李前往房屋征收部门详细询问相关政策,经确认由于被征收房屋是小李及家人名下的唯一住房,他确实可以以较低的价格申请经适房。为了彻底消除小李心中的顾虑,我又协调双方一同前往实地查看房源,最终成功协助小李选定了令他满意的房源。
行政诉讼有着其自身的特殊性,诉讼双方天然存在地位不平等的情况,正因如此,原告常常会对行政机关乃至法院抱有抵触情绪,这也使得案件协调化解难度极大。办理这起案件,对于当时初出茅庐的我来说,有着非常大的启发意义:当处理涉及人民群众重大利益的案件时,我们首先要牢牢站稳群众立场。用心了解他们的急难愁盼,想方设法为其解决实际问题;其次要深挖案件细节。对案件具体情况做到全面掌握,绝不能因为案件事实错综复杂、证据材料堆积如山,就对某些证据的细节有所忽视,这些细节往往就是打开案件突破口、成功解决纠纷的关键所在;最后要走出办公室。作为法官,不能仅仅局限于坐在办公室里翻阅卷宗,或是只出现在法庭上进行庭审,实地调查和走访同样是深入了解案情、有效化解矛盾的重要途径。
编辑:黄枫怡
审核:李思红
BREAK AW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