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的内蒙古,草长莺飞,生机盎然。这片广袤的北疆大地上,处处跃动着青春的身影。青年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在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生态保护等各条战线上勇挑重担、冲锋在前,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青年的使命与担当,为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增添了最鲜艳的青春色彩。

在内蒙古科技创新版图上,青年已成为突破“卡脖子”技术的主力军。

包头稀土研究院金属材料研究所研究员杨鹏飞始终以“开发稀土价值 服务国家战略”为使命,致力于稀土火法冶金领域关键共性技术开发和应用基础研究。在不懈努力下,杨鹏飞及其团队突破稀土领域多项技术难题,其中2项技术经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依托成果,他参与建成年产1200吨高品质稀土合金产业线,研究成果累计创造经济效益超50亿元,为我国重大装备制造注入硬核力量。

杨鹏飞自豪地说:“新时代为我们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搭建了让我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展示平台,把握大势、迎难而上,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空气中取之不竭、工业废气中“量大管饱”的二氧化碳,居然能跟氢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飞机的“口粮”——航空煤油。这种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美事儿,正在鄂尔多斯实验室科研人员的努力下变成现实。张晨曦,2020年1月入职清华大学。这位来自名校的“90后”青年教师,现如今成了鄂尔多斯实验室的技术副主任。

“搞能源就要到能源富集的地方,搞煤化工就要到煤化工领先的地方,鄂尔多斯就是这样一个能让人大展身手的好地方,是一个高速奔跑的城市,一座未来之城。”张晨曦说。针对“双碳”目标下我国空天领域能源安全与战略转型的迫切需求,张晨曦多年苦心钻研,带领团队完成CO2加氢制可持续航空燃料百吨级中试实用化验证,形成国际首创的成套技术,引领世界航空产业脱碳进程。

青年人朝气蓬勃,是全社会最富有活力、最具有创造性的群体。这些科技创新赛道上的“追光者”,敢为人先、敢于突破,以聪明才智贡献国家,以开拓进取服务社会,用青春书写着建功新时代的璀璨华章。

广袤农村牧区,青年正用智慧重塑一方天地。在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查干淖尔镇巴彦淖尔嘎查,提起年轻牧民德乐黑洪格尔,老乡们都会竖起大拇指,交口称赞。2012年,德乐黑洪格尔从内蒙古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专业毕业,怀着建设家乡的理想,他毅然回到家乡,做了一名新型牧民。

多年来,他发挥专业所学,致力于畜牧养殖机械研发及智慧牧场软件开发工作,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成果13项。草场无线监控系统的研发,让草场有了“千里眼”;远程监控水井系统,让牛羊饮水、庄稼灌溉实现智能化、自动化,真正解放牧民双手;牲畜喂料系统、智能牧场管理系统、精饲料定量给料机……一个个与牧业生产息息相关的创意,让牧场越来越智能,德乐黑洪格尔也被牧民亲切地称为草原“发明家”。

“其实很多专利并不是多么‘高大上’的创新,都是在跟牧民交流沟通过程中迸发出的灵感。我设计它们的初衷,就是想帮牧民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德乐黑洪格尔说。

像德乐黑洪格尔一样心系乡村、造福乡村的年轻人还有很多。通辽市奈曼旗西部计划志愿者联合惠农公益组织推广“电商+合作社”模式帮助农牧民销售特色产品;巴彦淖尔市西部计划志愿者围绕乡村振兴、“三北”工程攻坚战、保护母亲河等开展志愿服务,累计植树200亩;来自17所区内外高校的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如星火般奔赴内蒙古各个角落,播撒下知识的种子……青春跃动的身影已然成为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

巴彦淖尔市磴口县三北治沙青年突击队肩负着辖区426万亩沙漠防沙治沙技术创新、环保宣传和林草资源保护等重要任务,他们参与防沙治沙70余载,让210万亩乌兰布和沙漠披上绿装,全县林草覆盖度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0.04%,提升到现在的37.2%。可以说,这里的每一抹新绿,都是青春的勋章。

1950年,磴口县首任县委书记杨力生上任后,组织成立了第一代青年治沙突击队。几十年来,突击队涌现出黄伟、乌汉图、韩应联等一大批青年治沙典型,一代又一代青年突击队员在风沙中继承杨力生的遗志,续写着防沙治沙的壮丽篇章。

除此之外,还有库布其沙漠的治沙造林、呼伦湖畔的湿地监测、孪井滩扬黄灌区工程的建设维护……在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征程中,青年先锋队始终挺立潮头。

青年怀壮志,立功正当时。从实验室到大牧场,从生产一线到生态前线,内蒙古青年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永不停滞的前进姿态,在现代化建设的壮阔征程中镌刻属于这个时代的青春印记。(记者 孙柳)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